常识 | 魏了翁 |
释义 | 魏了翁(1178—1237)南宋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字华父,号鹤山。庆元进士。开禧二年(1206)知嘉定府。次年,韩侂胄被杀,史弥远擅权,他力辞召命,居白鹤山授徒讲学。嘉定间,历知汉州、眉州,为潼川路提刑兼提举常平等事,关心民瘼,不避权贵。十五年(1222),入为兵部郎中,改司封郎中兼国史院编修官。理宗即位,论事切中时弊,被劾降三官,靖州居住。绍定四年(1231)复职。次年,进宝章阁待制,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筑城修武备,兴学校。曾上章论十弊,召还,权吏部尚书兼直学士院,请明君子小人之辨,以为进退人物之本。擢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复畀以江淮督府重任。旋改资政殿学士。嘉熙元年(1237),为福建安抚使知福州。倡言推尊理学,以改变社会风气,奏疏乞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定爵谥,表彰周、程开创理学之功。初习张栻、朱熹之说,后钻研六经,倾向心学。尝谓:“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指斥道家虚无之说,谓“虚无,道之害也”。长于经学。主张学贵“自得”。著作有《鹤山大全集》、《九经要义》。 魏了翁(1178—1237)南宋学者。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举进士,知嘉定府,权工部侍郎。官至端明殿学士同签枢密院事。与辅广为友,讲论颇多。以为《周礼》、《左传》是秦汉时所作。主张细读经书原著,“正缘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得活精神”(《鹤山全集·答周子口》)。认为“读书虽不可无注,然有不可尽从者”(《答李》)。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言寡欲矣,未尝言无欲也”(《濂溪先生祠堂记》)。推崇朱熹理学,但强调“心”的作用,“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常使此心明白洞达,观感而无所惑”(《乙酉上殿札子》),又与陆九渊的观点相接近。有《鹤山全集》。 魏了翁(1187—1237)宋学者、诗文家。字华父。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年十五著《韩愈论》。宁宗庆元五年(1199)登进士,授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开禧二年(1206)迁校书郎,知嘉定府。后因父丧解官,筑室白鹤山下,开门授徒。嘉定四年(1211)擢潼川路提点刑狱,十年迁直秘阁,知泸州、潼川。十五年召入朝,为兵部郎中,兼国史院编修,后二年迁秘书监。后遭弹劾降三官。理宗绍定四年(1231)复职,后为吏部尚书,编修《武经要略》。卒赠太师,谥文靖。了翁精于经学,主张为文“达而不肆,心气和平”,以为韩愈“愤世疾邪”之文不足取(《韩愈不及孟子论》),故其文“醇正有法,而迂徐宕折出乎自然”(《四库全书总目》)。著有《鹤山大全集》传世。生平事迹见宋王迈《臞轩集》卷一一《祭魏鹤山先生文》、宋方岳《秋崖小稿》卷四四《祭魏参政文》、《宋史》卷四三七。 魏了翁 1178-1237南宋学者,字华父,号鹤山,宋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少有神童之誉,年十五著《韩愈论》。庆元五年(1199)中进士,授佥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听公事。开禧元年(1205),召试学士院,上书反对韩侂胄轻率北伐。次年,迁校书郎,为嘉定府知州。史弥远入相,召而不至,筑室白鹤山下,收徒讲学。后差知汉州、眉州,施行种种利民之政;政绩卓著。嘉定四年(1211)擢潼川路提点刑狱公事,八年(1215)兼提举茶平等事,迁转运判官。十年(1217),迁直秘阁,知泸州,主管潼川路安抚司公事,所任皆关心民瘼,举刺不避权右。理宗即位,迁起居郎,忧伤时事,屡次论言皆切中时弊,又因不肯阿附当权者,被劾降三官,靖州居住。绍定四年(1231)复职,次年进宝章阁待制、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他有感于国家弊政日剧,曾上章论十弊。召还,权礼部尚书皆直学士院,以直言被当权者所忌,遂被排挤出朝,以端明殿学士、同签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兼督江淮。不久改资政殿学士。嘉熙元年(1237),改为福建安抚使,知福州。以疾卒。谥“文靖”。魏了翁为南宋著名学者,时与真德秀齐名,有“西山鹤山”之称。他从学于朱熹,推崇朱熹理学,同时也强调“心”的作用,与陆学某些观点相近。主张细读经书原著。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著有《鹤山集》、《九经要义》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