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高攀龙 |
释义 | 高攀龙(1562—1626)明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字存之,又字云从,别号景逸。东林学派著名学者。万历进士,授行人。万历二十一年(1593)因劾首辅王锡爵,谪揭阳典史。不久归里。后以亲丧,不再出仕。与顾宪成等重建无锡东林书院,讲学其中,时称“高顾”。天启元年(1621)擢光禄寺少卿。疏弹外戚郑国泰、郑养性,被夺俸。四年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受魏忠贤迫害,罢官还乡。六年,被指为“东林邪党”,被捕前投水自杀。为学尚程、朱,亦受陆、王某些影响,倡“以静为主,操履笃实”说。著作有《高子遗书》、《周易易简说》、《春秋孔义》等。 高攀龙(1562—1626)明学者,东林学派领袖。字存之,别号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进士。后授行人司行人。三十五岁时回家乡,与顾宪成等人重建东林书院,此后从事讲学和著述达二十多年,为“一时儒者之宗”(《明史·高攀龙传》)。六十岁时东林得势,重被起用,官至左都御史。因弹劾崔呈秀,被削籍为民。后拒捕跳塘自杀。学宗程朱,又兼取张载与陆王。以“太极”、“理”为万物本原:“万物统体一太极也”(《东林论学语》),“太极者,理之极至处也”(《书悟易篇》)。又从“心与理一”出发,认为“知反求诸身,是真能格物者也。”(《语》)以为人性即天理乃“天然自有”,其内容为“五德五常之类”,是“生民须臾离之不可”(同上)的。强调善为人性的核心,主性善说:“善者,性也。无善是无性也。”(《许敬庵先生语要序》)人性本善,因气禀、习气、私欲所蒙蔽,故为学之要在复性:“既有志学问,须要复性,才是有志。”(《东林论学语》)认为复性得由格物入手,“由格物而入者,其学实;其明也,即心即性。”(《答方本庵书》)提倡“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东林论学语》),认为士大夫“居庙堂之上”或“处江湖之远”时,均应有忧国忧民的“实念”,做“随事必为吾民”的“实事”(《答朱平涵书》)。生前著述甚多,后由门人陈龙正辑成《高子遗书》。 高攀龙(1562—1626)明诗文家、学者。字云从,后字存之,号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行人。因疏诋杨应宿,谪揭阳典史。家居垂三十年。熹宗立,累官左都御史,为魏忠贤所恶,削籍归,又矫旨逮问,投池死。崇祯初追谥忠宪。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宪成卒,继导讲席,影响颇巨,世称“高顾”,为东林党首领之一。能诗文,诗意冲淡,文格清遒,无明末纤诡之习。文章以书、序较有成就。著有《高子遗书》、《周易易简说》、《二程节录》等。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二四三、《明儒学案》卷五八。 高攀龙 1562—1626初字云从,后字存之,别号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后授行人司行人。二十一年(1593),因疏论辅臣王锡爵等,谪为揭阳(今属广东)添注典史,署事三月,即以事归。家居近30年。三十二年(1604),与顾宪成等重建东林书院,著述讲学。顾病逝后,便独肩其责。熹宗天启元年(1621),诏起光禄寺丞,累官至左都御史。劾首辅方从哲,追论张差“挺击”、崔文升“红丸”两案。魏忠贤擅权,与吏部尚书赵南星联名弹劾贪官崔呈秀,遭阉党迫害,被削职为民,东林书院同时被毁。六年(1626),阉党下令逮捕高攀龙、周顺昌等东林七君子,高获悉缇骑即到,遂投湖自沉。为学恪遵程、朱,对陆,王亦有所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气”为生成之材料。继承程、朱“性即理”学说,提出“学问起头要知性;中间要复性;了手要尽性。只一性而已”(《高子遗书·与许涵淳》)主张知性明善是复性,尽性的首要途径。反对王守仁“无善无恶”之说。否定管志道“三教统一”之说,对佛教的因果迷信提出非议,重人事而非天命。赞同朱熹“格物即穷理”说,认为“有物必有则,则者至善也。穷至事物之理,穷至于至善处也”(《明儒学案·东林学案一》)。并主张探求一草一木之理,认为“一草一木是格物事,鸢飞鱼跃是格物事”(《高子遗书》卷八)。提倡修悟并重的道德修养论。强调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学问必须躬行实践,认为“自古大人物做大事业,只是一个老老实实。有一毫假意,便弄巧成拙”(《东林书院志》卷六《东林论学语》)。其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有独特风格。著有《高子遗书》、《春秋礼仪》、《正蒙释》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