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高平陵事变
释义

高平陵事变 

魏景初三年(239),明帝曹叡病死。养子曹芳年仅八岁,继位为帝。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共同受遗诏辅政。由于司马懿的权势越来越大,引起了曹爽集团的警惕。曹爽先奏请皇帝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名为升迁,实际上是削弱实权。到正始八年(247),曹爽便独揽魏国的军政大权,派他的兄弟曹羲、曹训等掌领禁军,把亲信何晏、丁谧等安插在尚书等要职。对曹爽结党专权,司马懿非常不满。他上书给曹芳,说自己年近七十,体弱多病,要求退职闲居,得到准许。他表面上不参与政事,暗中却在联络心腹,策划着与曹爽的大搏斗。

曹爽对告老还家的司马懿不放心,派李胜在调任时,以告别为名,去司马懿家察看动静。司马懿很清楚李胜的来意,装出一付大病在身的样子,叫侍婢扶着出来,故意错乱其辞,言语荒唐,衣服也拿不住,喝粥时,粥都洒在身上,好象命在旦夕。李胜受骗回去告诉曹爽,司马懿已经病入膏肓,形神已经离散,只是一具尚有余气的尸体,不足为虑了。曹爽听说,十分高兴,对司马懿不再戒备。司马懿骗过曹爽,就与长子司马师,暗中加紧布置。这时司马师任中护军,统领一部分中央军队,养敢死士卒三千,潜伏在洛阳城内,准备随时集中使用。

正始十年(249)正月初六,曹爽同兄弟曹羲、曹训、曹彦陪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谒拜魏明帝曹叡的陵墓。司马懿父子突然关闭洛阳城门,占据武器库,控制了中央禁军,发动政变。司马懿亲自率兵占据洛水浮桥,扼住曹爽的归路。并上书天子曹芳,奏请处置曹爽一伙,指出曹爽等人背弃先帝顾命,败乱国家法制,排斥旧臣,引用私人,盘根错节,纵恣日甚,有“无君之心”。自己被迫采取兵谏的办法,为国除害。同时派人告谕曹爽,说明只要他罢兵息甲,交出兵权,就可以回归府第,保留封爵。

这时大司农桓范,逃出洛阳去见曹爽。当时曹爽兄弟一起出游时。桓范就劝他们说,总万机和典禁兵的人,不应一起出游。如果有人关闭城门,谁来接纳你进城呢?曹爽不听,认为自己兵权在手,没人敢这样做。这次桓范见到曹爽,劝他们兄弟把皇帝迁到许昌,调外地的军队和司马懿作战。曹爽迟疑不决。桓范对曹羲说,事情很清楚,你们是同天子相随,发令于天下,谁敢不从。曹羲不言语。桓范又说,如果去许昌,要不了多长时间,那里有武器别库,可以武装军队,所忧的是谷食,但大司农的印信还在我身上。曹爽兄弟还是不听。最后,曹爽把刀扔在地上说,司马懿是为了夺我的权力,我回归侯府,还不失作一个富家翁。决定投降。桓范十分失望,哭着说,曹子丹是好样的,怎么生了你们兄弟竟如同豚、犊!我竟然要和你们一同遭受灭顶之祸!

曹爽等人接受司马懿的条件,回到洛阳请罪。不久,司马懿以更多的罪证,将曹爽及其兄弟以及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全部处死。并诛三族。司马懿掌握了政权。

史称“高平陵事变”。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