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骆宾王
释义 骆宾王(约640—约684)唐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初为道王府属吏,官武功、长安主簿,入为侍御史,后贬临海丞。随徐敬业在扬州反武则天,代作《讨武曌檄》,一时传诵。武氏见之,有“宰相安得失此人”之叹。兵败后被杀,或云投江死,或云落发为僧。为初唐四杰之一。长于七言歌行,又善骈文。风骨凝练,代表作为《帝京篇》。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清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
骆宾王(约640—约684)唐文学家。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七岁能诗赋,人称“神童”。父死青州博昌令任上,奉母移居兖州瑕丘县。弱冠赴京应试不第,浪迹京洛。永徽初,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后辞归,闲居瑕丘。乾封二年(667),赴京对策中式,授奉礼郎,兼东台详正学士。咸亨元年(670),随薛仁贵出征边塞。三年,随军调赴姚州平叛。边靖,宦游蜀中。上元二年(675),调武功主簿。后任明堂主簿。仪凤三年(678),补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后被诬下狱。调露元年(679),遇赦,贬临海丞,世称骆临海。光宅元年(684),徐敬业起兵扬州讨武则天,乃入幕府充艺文令。敬业兵败,去向不明。《旧唐书》、《资治通鉴》谓其兵败被诛。《新唐书》谓“不知所之”。《朝野佥载》、《唐实录》等谓随敬业亡海滨,或曰为部下所杀,或曰“投江而死”。唐孟棨《本事诗》则谓敬业、宾王逃亡为僧。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六《骆宾王冢记》载,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于南通发现宾王墓,则可能亡居并客死于南通。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四杰”。于“四杰”中,年岁最长,经历丰富,诗文最多。为诗擅长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五、七言迭用,铺排辞采,声调宛转,“当时以为绝唱”(《旧唐书》本传)。《畴昔篇》、《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亦初唐长诗中之杰构。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谓其长诗“缀锦贯珠,滔滔洪远,故是千秋绝艺”。其五言诗亦多佳作,五律《在狱咏蝉》,风骨凝重,工整精练。边塞诗《夕次蒲类津》、《边城落日》、《至分水戍》、《边夜有怀》、《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等,深沉而慷慨,代表初唐边塞诗之成就。又善骈文,名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俗称《讨武曌檄》),锋芒毕露,慷慨激昂,语言晓畅,倡为骈文新体,启示了初唐文坛欲除齐、梁以来浮靡绮丽习气之趋势。杜甫《戏为六绝句》谓之“龙文虎脊皆君驭”;又曰“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是为确评。所著有郗云卿编《骆宾王文集》、《百道判集》,均佚。《四库全书》著录其《骆丞集》。清陈熙晋著有《骆临海集笺注》,流传最广。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九〇、《新唐书》卷二〇一。

骆宾王  约640—约684

唐朝著名文学家。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7岁能赋诗,初为道王府属,高宗时,历任武功主薄、长安主薄、侍御史。后因事下狱,遇赦,获释后于调露二年(680),左迁临海县丞,怏怏不得志,弃官而去。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宾王为艺文令,他撰写檄文,武则天见后甚是赏识,以为“宰相安得失此人!”徐敬业兵败后,他下落不明。他工诗,尤善七言歌行。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代表作如《帝京篇》在当时以为绝唱,铺写长安的繁华,抨击贵族的豪奢,抒发不遇的愤慨;《在狱咏蝉》以蝉自况:《于易水送人》慷慨激昂。此外,如《畴昔篇》、《从军中行路难》二首、《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等都表现出不遇之悲愤和横溢之才情。骈文代表作有《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音情顿挫,酣畅淋漓,竟为武则天叹为观止。清陈熙晋笺注《骆临海全集》较为完备。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0: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