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顾炎武 |
释义 | ![]() ![]()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傭,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少时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权贵。清兵入关后,曾参加昆山、嘉定等处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游遍华北,搜集所至之处地理风俗,并联络同道,以图复明。晚年卜居华阴。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重考据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在哲学上赞同张载关于“太虚”、“气”、“万物”三者统一的观点。肯定“气”是物质性的实体,天地万物的存亡皆由气聚散而成,“精气为物,自无而之有也,游魂为变,自有而之无也”。宇宙间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变化也同样都是气的聚散。提出“盈天地之间者气也”的唯物主义命题。指出抽象的“道”不可脱离具体有形的事物“器”而存在,“非器则道无所寓”(《日知录·形而上者谓之道》)。认为要得“道”,需求之于器,“是虽孔子之天纵,未尝不求之象数也,故其自言也:‘下学而上达’”(同上)。强调为学应先求而后得,先学而后知。其“下学”指考察实际的具体事物,其“上达”指贯通具体事物的道理和原则。力倡“经世致用”,主张“六经之旨与当世之务”结合。要求学问应成为“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与黄宗羲书》)。指责当时空谈良知心性的恶劣学风。认为宋明理学已堕为禅学,“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与施愚山书》)。否定鬼神的善恶报应说,指出“善与不善一气之相感,如水之流,湿;火之就,燥,不期而然”(《日知录·惠迪吉从逆凶》)。肯定市民经济利益,倡言自私为人之常情,“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为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日知录·言私其豵》),但强调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道德准则。其“文”指自身以至天下国家大事,其“耻”指操守气节,强调民族气节。把对道德规范的践行与博学多闻放在同等地位,认为“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与人书三》)。还认为人性可变是由于人情可变,指出“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日知录·宋世风俗》)。反对“模仿”、“求古”的治学方法,主张考证研究应“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日知录·序》)。在书本考证的同时,又注重于实际的考察,创立一套综合归纳、演绎于一体的比较科学的考证方法。在文学上,提出“文须有益于天下”,认为文人应怀“救民于水火之心”,以“明道救人”(《与人书三》)为己任。在政治上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日知录·守令》)的思想,要求君主分权而治。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学者、思想家、诗文家。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江南昆山(今属江苏)人。明诸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及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乃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抗清斗争,鲁王授兵部司事务,唐王授兵部职方郎。坚持民族气节不仕清,历游山东、京师、关外、浙东、山西、陕西等地,定居华阴,图谋复明。清康熙十七年(1678),大臣荐举博学鸿词科,誓死拒。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大儒,治经重考据,注意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清代学术风气。强调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古文雅正笃实,有物有序。诗沉雄悲壮,爱国精神强烈。沈德潜称其“词必己出,事必精当,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国朝诗别裁集》),其后潘德舆至金天羽,也都推为特绝。著书繁富,不下五十种,亡佚者近半,今存学术著作有《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日知录》、《音学五书》,诗文有《顾亭林诗文集》,其诗近人王蘧常有《顾亭林诗集汇注》,胜于徐嘉旧注。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六八、《清史稿》卷四八一、全祖望《顾宁人先生神道碑》、张穆《顾亭林先生年谱》、谢国桢《顾宁人学谱》。 顾炎武 1613—1682清初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为亭林先生,苏州府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他是明末清初“名满天下”的大学者,他继往开来,有“清学开山”之誉(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顾炎武出身仕宦之家,曾祖父曾任南京兵部右侍郎,祖父任左春坊左赞善,父亲未作官,只是一个国子监的荫生。顾炎武自幼过继给叔母王氏为子。王氏教导他读书,他勤奋好学,并和同窗归庄结为莫逆之交。崇祯二年(1629)与归庄参加张溥等人组织的复社。崇祯十年(1639)顾炎武乡试未中,便决心不再赴试,致力于编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想从历史、经济、地理、农田、水利各方面,寻找救国利民的途径。崇祯十七年(1644)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经人推荐,弘光授给他兵部司务的官职,他寄希望于弘光朝廷,并为弘光提出一系列的解救危困的措施。但马、阮当道,以权谋私。他的建议成为一纸空文。顺治二年(1645),弘光政权灭亡,顾炎武在苏州参加抗清斗争,苏州兵败,逃回濂泾。同年闰六月,因反抗清廷的剃发令,昆山人民奋起反抗。顾炎武与归庄、吴其沆都投入了这场斗争。昆山城破,清军屠城,吴其沆死,顾炎武两个弟弟被杀,生母何氏致残,顾炎武和归庄逃脱。顾的继母亦绝食而死。顾蓄发明志,隐姓埋名,与各地抗清志士秘密联系。后来有个豪绅叶方恒要害顾炎武,他只好剃发化为商人,继续与抗清志士往来。顺治十年(1653),张名振、张煌言,率师入长江,顾炎武为之振奋。这时豪绅叶方恒仍欲加害于顾炎武,与顾的原仆人陆恩告顾炎武,勾结海上抗清武装,顾闻讯潜回昆山,秘密处死陆恩。叶方恒乘机抓捕顾炎武,经归庄营救,此案由松江府审理。顾幸免于难。但叶方恒不甘罢休,派人刺伤顾炎武,顺治十八年(1661年),永历政权灭亡,郑成功退兵台湾,大事已不可为,顾炎武决心著述。康熙五年(1666年),山东莱州人姜元衡告发黄培收藏“逆诗”,涉及到顾炎武。次年,顾炎武获悉后,南下济南投案,一心要澄情真象。被关入狱,后经李因笃等人的搭救才取保出狱。从此,顾炎武,潜心于自己的著述,书不离身,所至之地,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驮书。每经一地,必与当地各方人士交谈,询问有关知识,如有和平日所知不合者,即与书对比研究,进行实地考察。在各地奔波中,结识了南北名儒孙奇逢、傅山、李因笃、王弘撰、朱彝尊、屈大均、施闰章、阎若璩等。完成了《音学五书》,撰写了《郡县论》、《生员论》、《钱粮论》等。并精心撰写了《日知录》,引起各地学者重视,纷纷向他要求转抄。于是在康熙九年(1670),将《日知录》公开刊行。最后又继续增补,直到逝世前夕,才最后脱稿,共三十二卷。而《日知录》中不少观点却与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谋而合。康熙十四年(1675),顾炎武来到山西祁县,当地学者戴廷栻为他筑一书屋,这才把二马二骡驮书往来的历史结束了。朱彝尊为书屋撰一联云:“入则孝,出则弟,守先王道以待后学;诵其诗,读其书,友天下之士尚论古人。” 清廷屡次征聘他出仕,他都坚决回绝。熊赐履聘他编明史,他表示“果有此举,不为介推之逃,则为屈原之死。”选定陕西华阴县为他晚年定居地。康熙十九年(1680)是明神宗、光宗逝世六十年,他书一联云:“六十年前二圣升遐之岁,三千里外孤忠未死之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病逝,终年七十岁。 顾炎武倡实学,以经世济用为宗旨,把自己的著述作为移风易俗的百年大计。因此他反对理学空谈心性,力倡“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学风。他治学严谨“自少自老,无一刻离书”(《清史稿》),始终贯彻崇实致用的治学精神,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一代学风。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