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静者静动明清之际王夫之用语。表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为其朴素辩证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针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主静论,王夫之主张“太虚本动”和“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的主动论。肯定静是动的一种状态,“静者静动,非不动也”(《思问录·内篇》)。认为动和静是气化过程中呈现的两种状态,动是绝对的、根本的,静是相对的、派生的。静是动中之静,不存在“废然无动”的绝对静止。“动静当动也,由动之静,亦动也”,动与静相互连结而统一于动,只是一种表现为动中之动,即“动之动”,另一种表现为动中之静,即“动之静”。肯定静的意义和作用,指出“二气之动,交感而生,凝滞而成物我之万象”(《张子正蒙注·太和篇》),“动而成象则静”,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物我万象”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指出动静是对立统一的。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静即含动,动不含静”(《思问录·外篇》),“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周易外传》卷四),而在特定的阶段,“动有动之用,静有静之质”。否定了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中关于精神本体绝对静止的观点,批判了庄子和佛教割裂运动与静止的运动观。并由此强调,人类要改造自然和社会,有所作为,“不容不动”,“天下日动而君子日生,天下日生而君子日动”。“动”是“道之枢,德之牖”。这一由客观世界的运动引出人生运动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深刻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