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青苗法 |
释义 | 青苗法宋王安石变法中所行新法之一。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九月颁行。因其主要是对以往常平仓法进行改革,故亦称常平新法。其法规定:将过去掌调节谷价的常平仓及掌赈济贫疾老幼的广惠仓所积粮谷兑换为现钱,由提举常平官掌之。每年青黄不接时,于夏秋两次向城乡居民借贷。出贷时将民户所贷粮米以适平价格折为现钱贷付,届时随两税归还,或缴纳现钱,或按价折为粮米,皆许从便。借贷先乡村后坊郭,皆须五户或十户结保(客户须与主家结保)。按户等高低,富户借多,贫下户借少,皆有限额。归还时须本息一起还纳,每次(半年)按百分之二十计息。此法曾遍下诸路,在平抑物价,限制高利贷盘剥等方面,曾收到一定成效。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罢。后行废不常,且渐失立法原意。 青苗法王安石新法之一。也称常平新法。此法参照陕西转运使李彦散放青苗钱的经验,经吕惠卿起草,于熙宁二年(1069)九月由制置三司条例司颁行。熙宁三年,制置三司条例司废,常平新法事归司农寺管辖。实行青苗法的目的,是以政府发放的普遍性贷款代替豪强高利贷,“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青苗法的具体内容包括:一、将常平广惠仓储存的钱粮(全国约一千五百万贯石),由各路转运司兑换成现钱,借贷给城乡居民(广惠仓量留一部分给老疾贫穷人)。二、以当年以前十年内丰收年的粮食价格作为本年预支的折合标准,召民户自愿请贷。请贷的计算单位为粮食,借贷时已折成现款;归还时,或缴纳现款,或按价折成粮食。除还本外要交付百分之二十(或三十)的利息。三、每年贷款分两次进行。正月三十日以前,为夏料;五月三十日以前,为秋料。还本付息随夏秋二税进行。遇灾,推迟一料交纳。四、城乡居民均可借贷。首先借给乡村人户,有余则借给坊郭人户。借贷者每五户(或十户)结成一保,以第三等以上人户立作“甲头”。客户可请贷,但必须与主户合保(要看主户家产情况)。县令、佐要亲自监督耆户长识认。不愿请者,不得抑配。五、借贷数额,按户等高低分级:客户、第五等户不得过一贯五百文,第四等户三贯,第三等户六贯,第二等户十贯,第一等户十五贯。有剩余,可给一二等户斟加。五、借贷事,委转运司及提举官,每州于通判、幕职官中选差一员主管,典干转移出纳,提点刑狱司依旧管辖,监督款项不得别用。六、先施行于河北、京东、淮南三路,俟成次第,即推行诸路。实际上,不久即在全国推广。原法强调请贷自愿,实有抑配,后遭到抵制而停止。青苗法,利弊参半。在限制豪强高利贷方面,起一定作用。相对地说,政府贷款利息低于豪强高利贷,但每次贷款,利息百分之二十,一年二次则年息为百之四十,已不算低。政府因此增加了财政收入。元祐元年(1086),罢青苗法,恢复了常平旧法。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