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陆贽 |
释义 | 陆贽(754—805)唐文学家。字敬舆。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大历八年(773),进士及第。以博学宏词科登第,调郑县尉,罢归。又以书判拔萃科,调渭南主簿。德宗立,迁监察御史,由祠部员外郎转考功郎中。建中四年(783),朱泚谋反,从驾避奉天,参决机谋,时称“内相”。还京,为中书舍人,仍兼翰林学士。贞元八年(792),以兵部侍郎知贡举,放韩愈、裴度等登第,时称龙虎榜。次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户部侍郎裴延龄谗毁,罢相。累贬忠州别驾。卒,谥宣,世称“陆宣公”。为文长于奏议政论,虽为骈体,而尽除用典艰奥之弊,采用散文句式,自然流畅,致为后世如韩愈、苏轼等奏议政论文之先导。《新唐书》录其文十余篇,《资治通鉴》采其奏疏三十九篇。今传《翰苑集》(又名《陆宣公文集》)。《全唐诗》存其诗三首,《全唐文》存其文十六卷。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三九、《新唐书》卷一五七。明吴一鹏,清江榕、丁晏、杨希闵等先后编有陆贽年谱。 陆贽 754—805唐朝大臣、政论家。字敬舆。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年少时勤于儒学,18岁中进士。德宗初,召为翰林学士,与帝近密,参政献策,深受重用,人称“内相”。建中四年(783),朱泚叛乱,他随德宗避乱奉天(今陕西乾县)。当时天下政局动乱,机务头绪万端,一日之内,诏书数百。贽思敏善断,应付裕如,朝廷诏令多由他起草。德宗还京后,转中书舍人。贞元八年(792),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此时唐政局稍稳,德宗庇护卢杞等权臣,多置陆贽忠谏于不顾。贽多次上书直陈时弊,主张任才使贤、废除苛敛、屯谷戍边,改进防务等。后被户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龄所陷,罢相,贬为忠州别驾。顺宗继位,欲召还,诏未至即卒。陆贽奏议,多用排偶,说理透辟,文笔流畅。有《翰苑集》(或名《陆宣公奏议》)传世。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