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阮元 |
释义 | 阮元(1764—1849)清江苏仪征人,字伯元,号芸台。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浙江、江西、河南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等职,道光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平生提倡学术,治经专治汉学,曾于杭州创立诂经精舍,于广州创立学海堂。又罗致学者编书刊印,主编《经籍籑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等。好经籍训诂,求证于古代吉金、石刻,天文、历算、地理、文学无所不通。著有《畴人传》、《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家、数学家生平及古文字学之重要资料。另有《性命古训》、《考工记车制图解》等,皆收入《揅经室集》。 阮元(1764—1849)清学者。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历官户、礼、工部侍郎,浙江、河南、江西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在两广时能禁止英国船只夹带鸦片入口,并注意整饬军备,以防外敌。在江西时镇压过天地会。治经专宗汉学。认为“圣贤之道存于经,经非诂不明”(《摩经室二集·西湖诂经精舍记》)。平生致力提倡学术,曾在浙江创立诂经精舍,在广东创立学海堂。罗致人才从事编书刊印工作,主编《经籍籑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等,被后之治经者奉为科律。集历代天文历算家传记成《畴人传》,为中国第一部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的传记专著。接受戴震“由字以通辞,由辞以明道”的治学方法。指斥王守仁的良知说,以为“儒家借良知为宗旨,非以庄子此说(复性)为祖乎?”“此亦如……禅学可以不说一切经而面壁见性也”(《揅经室续集·复性辨》)。曾论述古今“性”说变化的历史,主张性、欲无善恶之分,不同意别欲于性之外。论文强调形式美,提出“文笔”论,以音韵与对偶为尺度,区分文学与非文学,认为“专名为文,必沈思翰藻而后可也”,提倡为文应“奇偶相生,音韵相和”(《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以“孔子以用韵比偶之法,错综其言而自名曰‘文’”为依据,认为后人不应“反孔子之道而自命曰‘文’”(《文言说》)。认为只有用骈偶、叶声韵的才是美文,只有美文才能“远近易诵,古今易传”(《文言说》)。为纠正当时古文派空言纵书、佶屈涩语的文风与桐城派争夺文体的正统,严申“文笔之辨”,褒骈俪贬散文,其立论未超过六朝“文笔说”的水平,又斤斤恪守以形式上的偶、韵作为衡量文字的唯一标准,从而排斥散文于文学之外。所著《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山左金石志》、《两浙金石志》,为研究中国古文字学的重要资料。另有《性命古训》、《论语论仁论》、《孟子论仁论》、《考工记车制图解》等皆收入《揅经室集》。 阮元(1764—1849)清大臣、学者、文学家。字伯元,号芸台,一作云台。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超擢少詹事,入直南书房。迁詹事,提督山东、浙江学政,擢内阁学士,迁兵部、礼部、户部侍郎,嘉庆中又先后任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湖广、两广、云贵总督。道光时,入朝为协办大学士、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进太傅,谥文达。提倡朴学,在杭州创“诂经精舍”,在广州创“学海堂”,培植、罗致学者编书。主编《经籍籑诂》,校刻《十三经注疏》并撰《校勘记》。又研究金石、历算、地理等学,著述颇丰。精《文选》学,论文重“文”“笔”之辨,作《文言说》,提出“以用韵比偶之法,错综其言”方可称“文”,实为鼓吹骈文。自作骈散文亦渊懿闲雅。工诗,洪亮吉谓其诗“如金茎残露,色晃朝阳”(《北江诗话》)。著有《揅经室集》、《畴人传》、《两浙金石志》等,编有《广陵诗事》、《淮海英灵集》、《两浙𬨎轩录》、《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等。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三六四、《清史列传》卷三六、《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七、刘毓崧《阮文达公传》。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