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钱大昕 |
释义 | 钱大昕(1728—1804)清代史学家、经学家。字晓徵,一字及之,号辛楣,又号竹汀,晚号潜揅老人。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乾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少詹事、广东学政。曾参与编修《热河志》、《音韵述微》、《续文献通考》、《续通志》、《一统志》及《天球图》诸书。治学上主张从训诂以求义理,但不专治一经,也不墨守汉儒家法;同时主张把史学与经学置于同等地位,以治经方法治史。其学识渊博,对释经、考史、训诂、音韵、地理、金石、氏族、算术、历法都有很深的研究。在音韵训诂方面有重大发现,首先注意古声母的研究,证明古代没有轻唇音与重唇音、舌头音与舌上音的分别。在史学上,长于校勘考订,其史学代表作为历时近五十年撰成的《廿二史考异》,考证除《旧五代史》和《明史》以外的二十二部正史以及注释的文字、训诂、地理、职官、氏族、名物等,深为同时学者推重。考据以实事求是为核心,又不忽视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一生著述辑为《潜揅堂丛书》刊行。 钱大昕(1728—1804)清学者、诗文家。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擢右赞善、侍讲学士,官至少詹事,典山东、湖南、浙江、河南乡试,提督广东学政。四十年,丁艰归,不复出,历主钟山、娄东、紫阳三书院垂三十年。为清代著名朴学大师,于经史之学造诣极深。工诗文,少与王鸣盛等有“吴中七子”之目,“诗清而能醇,质而有法,古体文亦以震川为归”(王昶《湖海诗传》)。著述甚多,有《廿二史考异》、《元史艺文志》、《疑年录》、《十驾斋养新录》、《潜研堂集》等。今人辑有《嘉定钱大昕全集》。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六八、《清史稿》卷四八一、《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三、自编(钱庆曾补订)《竹汀居士年谱》。 钱大昕 1728—1804著名校勘学家、史学家,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江苏嘉定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历任山东、湖南、浙江、河南乡试考官,提督广东学政。乾隆四十年(1775)因父丧回乡,后不再出仕。曾在各书院主讲,他的门生中后来成名的不少。钱大昕学识渊博,对文字、声韵、训诂、天文、地理、金石和历史掌故都熟知,被当时人称赞为“通儒”,而最大之贡献在于校勘。《二十二史考异》一百卷是他的力作。在书中,他对二十二史的内容和文学进行多种版本的参校,并参考了历朝会要和各家诗文集,订正了不少谬误之处,在史学上有极高的参考价值。钱大昕对史书潜心研读,他认为成书于明初的《元史》缺欠太多,史实遗漏、重复之处比比皆是,曾发愤重写《元史》,但未能完成。现仅有《元史艺文志》四卷流传,该书广泛搜集有关资料,内容翔实可信,颇受学者重视,是研究元史的必备参考书。此外,他还撰写了《唐石经考异》、《经典文字考异》、《三史拾遗》、《金石文字跋尾》、《十驾斋养新录》等三十余种著作。著作数量之多,颇为罕见,而且都有一定价值。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