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里甲
释义
里甲社会基层组织形式之一。明始推行于州县之下的广大农村,并作为编佥徭役的基本单位。洪武十三年(1380),以试户部尚书范敏之议,于全国编置里甲。以乡村居地相邻的一百一十户编为一里,居城中者编为坊,近城者编为厢。选丁粮多者十人为里长,总一里之事,催办军需税粮,勾摄公事,领应役人户供办岁役。余百户分为十甲,设甲首一人,管一甲之事,亦有将甲之十户均称为甲首户者。后又作为里甲正役之简称,是为明代三大徭役(里甲、杂泛、均徭)之一。甲役、里役、正役。指里甲人户承担之差役。以里甲编制为单位,按户计役,轮流担当。每年由里长一人领一甲十户应役,十年一轮。应役之年称现年里甲或见年里甲,其余年份称排年里甲。除田赋税粮外,里甲正役有供皇室和朝廷所用的上供物料和地方官府的一切“公费”。清沿明制,于县以下编里甲,仍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坊、厢亦同明。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里长,余百户编十甲。甲系以户,户系以口。里长排年值役,五年一编审,依据人口赋粮之变化,编造赋役册,亦即户籍簿(黄册),以应有司科征税粮及摊派杂泛差役。

里甲 

明代徭役之一种。略似宋代保役法(以保甲任差役)。里甲是分担差役的基层组织。《明书·赋役志》:“(洪武)十四年(1381),诏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十户。”甲有甲首。每年由里长一名偕甲首一名率领一甲之户应役;十年之中,每里长、甲首及每甲皆轮役一次。值役叫“当年”,轮次叫“排年”。每十年清查各户丁口资产消长,重新编审里甲,仍以本粮多寡为先后。里甲初用于传递公事、督催税粮、编排各种差役等,后有关官府的祭祀、宴会、营造、馈送等费,也都由里甲供应。凡编入里甲的正户,必有丁有产,其鳏寡孤独者、无产者,皆不入里甲之中;丁产仍为里甲之役的基础。明代中叶,里甲之制大变,正德、嘉靖时期,多数力差都变成银差。至派银成为定例后,无名供应之费,不时科敛之需,一概追征,而力役又不能免。英宗正统初,夏时创鼠尾册法,打破里甲之制,按全县民户丁田多寡,定全县户则上下,由大至小签派差役,差役编签之权,由里甲移于州县,初步简化了役法手续。神宗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均徭和里甲并入田赋。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9:5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