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郭象 |
释义 | 郭象(约252—312)西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字子玄。曾任黄门侍郎。后被东海王司马越引为太傅主簿。在职专权。好老庄之学,能清谈。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以注《庄子》与向秀齐名。向秀《庄子注》早佚,今本《庄子注》是他在向注的基础上增改而成。以万物“不知所以然而然”、“不知所以生而生”(《齐物论注》)的“自生”、“自化”,取代《庄子》虚无主义的“无”,反对“贵无”和“崇有”。一反《庄子》对名教纲常的蔑视,认为名教是自然的最完美的表现。宣称“天地万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无”(《大宗师篇注》),现存的一切都是合理的,上下之分是符合自然的。将“无为而治”解释为“君位无为而委百官,百官有所司而君不与焉”(《在宥篇注》),“故上下皆无为矣,但上之无为则用下,下之无为则自用也”(《天道篇注》)。对现实社会取歌颂态度,主张“各知其极,物安其分,……若夫睹大而不安其小,视少而自以为多,将奔驰于胜负之竟(境)”(《秋水篇注》)。另著有《论语体略》,已佚,残存的佚文收入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郭象(252—312)西晋玄学家。字子玄。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东)人。少有才理,好《老》、《庄》,善清谈。经常闲居,以文论自娱。后“熏灼内外”,辟司徒掾,历任黄门侍郎、豫州牧长史、太傅主簿等官职。长于议论,“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世说新语·赏誉下》)。“时人咸以为王弼之亚”(《世说新语·文学》注引)。《晋书·向秀传》说他在向秀《庄子隐解》的基础上,“述而广之”,作《庄子注》。以注《庄》的形式阐发“独化于玄冥之境”(《齐物论注》)观点。认为“夫造物者有邪?无邪?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由此提出“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同上)等一系列命题。认为万物乃“块然而自生”(《齐物论注》),反对以“无”或“道”为宇宙本体和万物本源的学说。但又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各自独立、互不相关,“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大宗师注》),是不需要任何条件,“独生而无所资借”(《知北游注》),“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齐物论注》),最终又否认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和原因,甚至排斥任何因果联系,“生者不知所以生而自生矣。万物虽异,至于生不由知,则未有不同者也,故天下莫不芒(冥)也”(《齐物论注》)。并由此主张“自足其性”,“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同上)。把“万物独化于玄冥之境”看作是一种神秘而不可抗拒的“命”的安排:“天之所生者,独化也”,“至于玄冥之境,又安得而不任之哉?既任之,则死生变化,惟命之从也”(《大宗师注》)。结果导致神秘主义的“独化论”,“突然自生,则不由我,我不能禁;忽然自死,吾不能违”(《则阳注》)。在“名教”和“自然”关系上,则认为“名教”和“自然”并无矛盾,“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逍遥游注》)。主张“名教”即是“自然”,“游外者依内”,“离人者合俗”,认为“圣人常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不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大宗师注》)。既肯定儒家的名教之治,又倡导道家的无为自然,合儒道为一,以此论证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著作除《庄子注》完整保存外,另有《论语体略》、《老子注》、《致命由己论》等,均佚。仅部分佚文散见于皇侃《论语义疏》及《道藏》中。 郭象 252—312字子玄,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曾任司徒掾,黄门侍郎。东海王越专权时,任太傅主簿,甚被重用,为清议所贬。好老、庄,善玄谈,时人以为王弼之亚。太尉王衍常说:“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晋书·郭象传》)时向秀著《庄子注》,郭象在此基础上“述而广之”,通过注《庄子》来阐发“独化于玄冥之境”(《齐物论》注)的观点。提出“无既无矣,不能生有”,“物之生也,莫不块然而自生”(同上)等命题,认为“无”不能作为万有本体,万物皆自生,非造物主之功。又提出:“变化日新,未尝守故”(《秋水》注),即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这些论点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然而,他又持不可知论,认为万物彼此皆是孤立的,“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大宗师》注),从而否认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否认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因果关系。为此,他提出了“冥”这一超认识方法,即“得之不由于知”(《知北游》注),不必去认识世界,“循而直往,则冥然自合”(《齐物论》注),这就是他的所谓认识。万物绝对孤立,因此应承认“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游》注),应听任“自然”的摆布,从而可以把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混为一谈,把现实社会的门第等级的存在也视为天经地义。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认为二者不矛盾,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圣人常游外以弘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大宗师》注),这就为世族既入世把持朝政,又不废清高无为的名声提供了理论依据。其著作仅《庄子注》保存完整,其他如《论语体略》、《老子注》、《致命由己论》等,均佚。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