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郭沫若
释义 郭沫若(1892—1978)现代历史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学名开贞,笔名有沫若、郭鼎堂等。四川乐山人。少年时即熟读古代典籍,尤喜读《庄子》。1914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习。“五四”时期,从事新诗创作,推动新思潮传播,开一代诗风。1921年第一部诗集《女神》问世。同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在东京组织“创造社”。1923年在日获医学士学位。认为文学可“鼓动起热情来改革社会”,遂弃医从文。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1926年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曾应毛泽东之邀,去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前夕,他疾书《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檄文,产生巨大影响。同年参加南昌起义,由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工作,并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抗战开始时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写了《屈原》等历史剧和大量诗文,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革命人民的斗志。1949年8月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从事著述。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学识渊博,在其大量著述中表现了哲学观点。早期哲学思想有泛神论、意志论倾向。193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划时代著作,用唯物史观考察了先秦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在《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卜辞通纂》等著作中,贯穿了作者一贯的历史哲学思想,对历史、考古、古文字研究贡献很大。1945年出版了《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两书,前者偏重考证,后者偏重评论,二者相辅相成,对先秦“社会机构和它的转变,以及转变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轮廓。《青铜时代》强调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研究,从中“寻出某种学说所发生的社会基础,学说与学说彼此间的关系和影响,学说对于社会进展的相应之或顺或逆”,其中的《先秦天道观之进展》,初步梳理了先秦哲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十批判书》提出“以人民为本位”来评析先秦诸子的思想,把先秦儒家与“后代儒者”区别开来,同时以为要破除当代“‘新儒家’的迷执”。所著《奴隶制时代》一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见解。他的不少著作,是与非马克思主义学术思潮进行斗争的产物。亦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贡献,1938年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947年译了马克思的《艺术的真实》。在美学思想上,早期主张“生命底文学是必真、必善、必美的文学”,“真善美是生命派文学所必具之二次性”。文学美的特征是“自见光明,谐乐,感激,温暖”(《生命底文学》),积极倡导审美功能是美化生活的理论,认为“要用艺术的精神来美化我们的内在生活”,“养成一个美的灵魂”(《生活的艺术化》)。把“自由”作为“美”的目标。认为美是人类的婴孩时代就有的要求。但从私有制产生以后,艺术则为特权阶级所独占。应该以美的艺术创造,“把固有的创造精神恢复”。在倡导艺术的审美功能论的同时,反对艺术的狭隘功利主义的动机说和目的论,认为“艺术的本身上是无所谓目的”,但它是“社会现象之一,势必发生影响于社会”(《文艺之社会的使命》)。艺术家如果在创作时,“苟兢兢焉为个人的名利之见所囿,其作品必浅薄肤陋而不能深刻动人”(《儿童文学之管见》)。后期美学思想主张“暂时牺牲了自己的个性和自由去为大众人的个性和自由请命”,提出“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文艺”,“在形式上是现实主义的,在内容上是社会主义”的创作口号(见《文艺家的觉悟》)。此外,在整理《管子》、《盐铁论》等古籍,评价历史人物,考证地下出土文物等方面,也多有建树。生平著述甚丰。曾有《沫若文集》行世。今人编有《郭沫若全集》。
郭沫若(1892—1978)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开贞,号尚武,笔名有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习。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在福冈发起组织反日团体“夏社”。1921年夏,与成仿吾、田汉、郁达夫、张资平等成立创造社。同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以崭新的思想内容,豪放的自由诗体和浪漫主义的风格,为现代诗歌开创了新的诗风。1923年4月回到上海,写有历史剧、小说和历史作品。1924年再度赴日本,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自称此书的翻译使自己“从文艺运动的阵营里转进到革命运动的战线里来了”。同年回国。1926年赴广州,任中山大学文科学长。不久,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在上海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提出“文艺是倾向社会主义的文艺”,不久被迫赴日本旅居。在日本期间,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论著,以及自传、小说、散文等许多文学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立即潜奔祖国,投身抗日文化宣传工作,筹办《救亡日报》。曾出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领导文化界抗日宣传工作。皖南事变后,写有《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历史剧,紧密为现实斗争服务。抗战胜利后,坚持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的斗争,写有《抗战回忆录》(后名《洪波曲》)。建国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文化科学的组织领导工作,历任政务院副总理、科学院院长、文联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同时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大量作品。一生著述宏富,已结为《郭沫若全集》(38卷)。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7: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