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郑樵 |
释义 | 郑樵(1104—1162)南宋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字渔仲。青年时不应科举,筑草堂于夹漈山上,刻苦读书三十年,学者称为夹漈先生。出外访书十年,遇藏书家必借住,读尽乃去。广游名山大川,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于经、史、礼、乐、天文、地理、草木、虫鱼、文字、音韵等学,无不究通,皆有论著。绍兴十九年(1149),携所著书十八种、一百四十卷至临安,上于朝廷,高宗诏藏于秘府。数年后,由于侍讲王纶、贺允中的推荐,得高宗召见。任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为御史叶义问所劾,改监潭州南岳庙。网罗旧籍,贯串历代,著为《通志》进献,深受重视,被任为枢密院编修官。他反对空谈心性,不满辞章之学,斥为“欺人”、“欺天”之妖妄邪说。推崇司马迁、刘知几治史重在“会通”之精神,谓“天下之理,不可以不通”。治史旨在通“古今之变”。其史学著作《通志》,总汇隋唐五代以前文献,自谓“集天下书为一书”,“成一家之言”。主张研究学问要实事求是,注重实际知识以及对图谱、文物的研究。生平著作丰富,达八十四种,但大多散佚。其《通志·二十略》,集中反映了著者之史学思想。尚著有《夹漈遗稿》、《尔雅注》等。 郑樵(1104—1162)南宋史学家、无神论者。字渔仲,自号溪西遗民。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不应科举,隐居于夹漈山,专事著述讲学三十余年。人称夹漈先生。后经工部侍郎王伦推荐,任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枢密院编修官。学识渊博,对史学、经学、礼乐、天文、地理、文字均有研究。驳斥阴阳五行灾异之说为“妖学”。所著《通志》,专列《灾祥略》一章,声称“今作《灾祥略》,专以记实迹,削去五行相应之说,所以绝其妖”(《通志·灾祥略》)。反对“欺天之学”,认为“先儒驾以妖妄之说而欺后世。后世相承。罔敢失坠者,有两种学:一种妄学,务以欺人;一种妖学,务以欺天”(《灾祥略序》)。强调“吉凶有不由于灾祥者”(同上)。有《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等。 郑樵(1103—1162)宋史学家、文学家。字渔仲,自号溪西遗民,学者称夹漈先生。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自徽宗政和八年(1118),樵十六岁便深居夹漈山,读书撰著三十年。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以荐召授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以劾落职,改监潭州南岳庙,归抄所著《通志》。三十一年,《通志》成,授枢密院编修,兼检校诸房文字,旋罢职。樵学问博洽,治史成就尤著,撰通史体《通志》二百卷,其中“二十略”卓有创见,最受称道。其他文存七篇,《献皇帝书》、《上宰相书》等,文辞洒脱明快,《四库全书总目》评其文“滉漾恣肆,多类晚唐李观、孙樵、刘蜕,在宋人为别调”。诗五十六首,《送芹斋》、《吊采石渡口将军》等,萧散疏淡,不甚修饰。有《通志》二百卷,《夹漈遗稿》三卷等传世。生平事迹见《宋史》卷四三六。今人顾颉刚著有《郑樵年谱》(民国二十四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和《郑樵传》(民国十二年《国学季刊》一卷三期)。 郑樵 1103-1162南宋学者,字渔仲,自号西溪逸民,人称夹漈先生。宋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恃才自负,居夹漈山下为学三十年,经王纶、贺允中推荐,被宋高宗召对,授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因御史叶义问之劾,改监潭州南狱庙,给札归抄所著《通志》,书成,入为枢密院编修官,兼摄检详诸房文字。不久被罢职,年五十九而卒。郑樵好著书,不为文章,学识渊博,对经书、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书等均有研究,同时注重实地考察,曾遍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史学成就较大,治史尊通史而抑断代,推崇司马迁、刘知己,抑贬班固。批评宋人空谈心性、讲究辞章的风气,批驳阴阳五行实异之说。一生著述丰富,以《通志》为代表作,其中的二十略与《诗辩妄》颇有创见。另著有《夹漈遗稿》、《尔雅注》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