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道德革命
释义 道德革命亦称“伦理革命”。现代学者用语。指近代用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变革。其称谓始出于梁启超《新民说·论公德》:“苟不及今急急斟酌古今中外,发明一种新道德者而提倡之,吾恐今后智育愈盛,则德育愈衰……呜呼!道德革命之论,吾知必为举国之所诟病,顾吾特恨吾才之不逮耳,若类与一世之流俗人挑战决斗,吾所不惧,吾所不辞。”胡適在《陈独秀与文学革命》中说:“陈先生是一位革命家……在袁世凯要实现帝制时,他就参加伦理革命、宗教革命、道德革命。”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倡导“新民说”,发挥严复“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思想,提出“道德救国”论,主张“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强调以“利群”、“为群”之“公德”代替中国旧的“家族伦理”,开道德革命之先河。章炳麟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得出“知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极”的结论,强调“无道德者不能革命”(《革命之道德》),以宣传革命道德为图存救亡之要务。孙中山则提出“要正本清源,自根本上做工夫,便是改良人格来救国”(《国民要以人格来救国》)。五四前夕,《新青年》的创办者发挥资产阶级民主派关于“三纲革命”、“更新民德”的观念,认为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政治、宗教、伦理道德“莫不因革命而新兴而进化”,然反观吾国,“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因“则为盘踞吾人精神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进而倡导道德上的革故鼎新,并从多方面把伦理革命推向高潮。首先,指明道德更新为社会政治变革的前导。陈独秀认为:“伦理思想,影响于政治,各国皆然,吾华尤甚。”断言:“欲望政治根本解决问题,必有待于吾人最后之觉悟。”(《吾人最后之觉悟》)强调只有进行道德革命,才是“持续的治本的爱国主义”(《我之爱国主义》)。其次,以批孔子偶像和反封建礼教为道德革命之中心。易白沙在《新青年》发表《孔子评议》,指出:孔子思想“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为“国家之风俗,人心学问愈见退落”之根因。陈独秀强调:“信仰共和必排孔教”(《复辟与尊孔》)。李大钊批判孔子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孔子与宪法》)。鲁迅揭露儒家仁义道德的字缝间都写着“吃人”两字(《狂人日记》)。吴虞更指斥“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吃人与礼教》)。又通过对孝道和贞操观念的批判,动摇了封建礼教的核心——三纲制度和五常伦理。再次,依据“道与世更”的进化论思想,批判道德不变论,强调道德“应随社会而变迁,随时代为新旧”(陈独秀《答淮山逸民》)。李大钊认为,道德之进化“必应其自然进化之社会”,故“古今之社会不同,古今之道德自异”(《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肯定自“共和思想流入以来”,中国“民德尤为大进”,宣称旧道德、旧礼教“其势必迟早归于消灭”。最后,揭示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强调新旧道德更迭、代替之不可调和性,主张“欲转善因,是在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又沿用传统的群己关系论题,引进西方的人权说和社会契约论,主张:“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群”(陈独秀《新青年》),贯彻“群己相维之理”,在个人本位主义道德的基础上,再发扬“互助”性和利他心,作为更新道德、重建社会协调原则的依据。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0: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