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通济渠
释义

通济渠 

古运河名。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炀帝杨广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百余万开凿而成。通济渠是大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段。它分东西两段:西段起自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贯洛阳城东出,循阳渠故道至偃师(今河南偃师)入洛,再经洛水入黄河;东段自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经荥泽入汴水,至浚仪(今河南开封)别汴水折向东南,经今河南杞县、睢县、宁陵至商丘东南行蕲水故道,又经夏邑、永城、安徽宿县、灵璧、泗县、江苏泗洪至盱眙对岸注入淮河。该渠全长一千五百余里,宽四十步,旁筑御道,栽种柳树。因为炀帝巡游所用,故又称御河。唐朝改名广济渠。唐、宋时通称西段为漕渠或洛水,东段为汴水、汴河或汴渠。北宋亡后,南宋与金划淮为界,此渠不再为运道所经,遂归湮废。
通济渠隋大业元年(605)开,分东西二段:西段起自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西苑,引谷(穀)、洛水,贯洛阳城东出,大致循东汉阳渠故道,至偃师入洛,由洛水入黄河;东段起自板渚(今河南荥阳北牛口峪附近)引黄河水东行汴水故道,至今河南开封市别汴水折而东南流,经今杞县、睢县、宁陵至商丘东南行蕲水故道,又经夏邑、永城,安徽宿州、灵璧、泗县,江苏泗洪至盱眙对岸入淮。关于东段的流经,文献记载有异说:一作由河入淮(《隋书·炀帝纪·食货志》、《通典》卷一引《坤元录》);一作由泗入淮(《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资治通鉴》)。据今人考订当以由河直接入淮为是。“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资治通鉴》卷一八○)因为炀帝巡游所用,又称御河。是隋代所开诸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条。对当时和以后唐、宋两代中原和江淮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促进作用。唐改名广济渠。唐、宋时通称西段为漕渠和洛水,东段为汴河或汴渠。

通济渠 

大兴元年(605),隋炀帝调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丁百余万人,开挖黄河、淮河间的通济渠。这一工程西段由洛阳城西引谷水、洛水、循阳渠故道,经巩县东北入黄河;东段自板渚引黄河水循汴水达浚仪,再往东南经永城、泗县会泗水入淮河,渠长千馀里,宽四十步,两岸筑御道,种柳树护堤。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9: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