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趣味近现代梁启超用语。指审美欣赏的一种情趣。以“趣”作为美学范畴的早见《列子·汤问》:“曲每奏,钟子期则穷其趣”;以“味”作为美学范畴的始于《老子》“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以后“趣”与“味”常见合用。南宋叶適《水心先生文集·跋刘克逊诗》:“怪伟伏平易之中,趣味在言语之外”。以趣味来表达人的审美感受。梁启超以新的观点阐述其内涵,认为有了美,才有审美“趣味”,而审美趣味是人们“生活的原动力”,人生观的“根柢”,如果“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又将其分为上、下等,如“拿别人的苦痛换自己的快乐”便是下等趣味,应引导其“到高等趣味的路上”。“高等趣味即审美趣味。”文艺的“本质和作用,最主要的就是‘趣味’”(《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词》),认为它是培养人们高尚审美趣味的重要手段。而艺术作品给人以审美趣味,主要是通过“对境之赏会与复现”、“心态之抽出与印契”、“他界之冥构与蓦进”三条途径。主张不必以“严酷的道德论作标准”衡量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