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介之推 |
释义 | 介之推一作介子推。春秋时晋国人。早年随晋文公出亡,传说文公饥,曾割股以食文公。文公返晋为君后,遍赏随从出亡之臣而不及他,遂携母出走,隐居于緜上(今山西介休东南)。文公派人寻求不得,将緜上作为他名义上的封地。介之推 生卒年不详晋文公在外流亡时,相随者除赵衰、狐偃等著名人物之外,还有介之推。晋文公返国即位后,凡是跟随他展转漂泊的人都得到了封赏。唯独把介之推给忘了,而介之推也不主动提及此事。他对母亲说:“晋献公共有九个儿子,现在只剩下文公一人。惠公、怀公不受国人爱戴,内外弃之。上天不绝晋嗣,因此晋国必然要有君主,而为晋之君的只能是文公,这是上天的安排。但跟随文公的某些人却认为那是他们的功劳,真是太荒谬了。偷盗人的财物者都被认为是贼,更何况贪天之功为己功者呢?可是这些人却得到赏封,我不能与他们为伍了。”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不久后晋文公便知道了此事,立即派人找寻介之推,但始终未能找到。文公很惋惜,于是在绵上(今山西沁源介)为介之推划定了一片土地,作为对他的封赏,并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引文出处同上)关于介之推辞禄归隐的这段记载,早已成为千古佳话,据说我国寒食节亦由此而来。这里介之推固然表现的很高洁,不过在他的思想中也有僵化的一面,他把文公的入主晋国看作是天意的安排.是与确凿的史实明显相背的,同时这也反映出天命观念在当时人的头脑仍有一定位置。从这里我们还可看出晋文公确实是一位较重情,较开明的君主。他在返国后不仅对有功之臣予以封赏,并任用他们来完成自己的更高事业,而且对自己的疏忽也尽力补救,在补求无效时,他更敢于承认自己的过错,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这与后来封建帝王登上天子之位便大杀功臣的卑鄙险恶行为,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晋文公之所以能成为一位很有成就的君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的胸怀宽阔,在于他的坦诚。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