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谠言直谏成风
释义

谠言直谏成风 

唐太宗鉴于隋炀帝君暗臣謏,终至国亡的历史教训,认识到要治理好国家靠人君专断不可能尽善,必须依靠良臣辅弼,方得身安国宁。他在政治上比较民主,重大问题均交大臣讨论,大臣可以直接批评皇帝。为了求谏,使官吏敢于充分发表意见,太宗做了三件事:一是诏令宰相们商议国家大事时,让谏官列席,充分发表意见;二是要求中书省、门下省“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勿上下雷同”(《贞观政要》卷2《政体》);三是重赏敢于直谏的官吏。

由于君明于上,臣直于下,在贞观期间,朝庭上下,谠言直谏,蔚然成风。唐太宗对大多数的谏诤都能虚心采纳。这对于一个封建帝王来说,不顾皇威的尊严,敢于当面接受臣下的谏言,承认自己的缺点错误,可说是难能可贵。在唐太宗较为开明的作风影响下,朝中出现了一批敢于直谏的大臣。最突出的有魏征、王珪、杜如晦、房玄龄等,贞观后期有马周、刘洎、岑文本、褚遂良等.特别是魏征,原则性强,说话耿直,太宗既喜欢他,又害怕他。魏征进谏数百条,匡正了太宗许多过失。魏征死后,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