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词科 |
释义 | 词科①宋代科举考试科目中宏词科、词学兼茂科、博学宏词科、词学科等四科的通称。绍圣元年(1094)为了选拔起草诏诰的人才,特设宏词科,许进士登科者赴礼部投状乞试,依试进士法,差官考试章表、戒谕、露布、檄书等九种文体,录取名额一般为三至五人,分上、中两等推恩。大观四年(1110),改为词学兼茂科,加试制、诰,不试檄书。宣和三年(1121),定三岁一试,此后相沿不改。绍兴三年(1133),改称博学宏词科,考制、诰、诏、表等十二种文体,合格者分为上、中、下三等,推恩比旧制亦加优异。嘉熙三年(1239),改称词学科,每年一试,只试文词,不责记闻,考试较易,待遇也相应降低。有宋一代,词科共取约一百一十人。②清代博学鸿词科之俗称。词科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宏词、词学兼茂及博学宏词三科的通称。南宋末所设词学科也属此类。进士科为宋代贡举中最重要的科目,向以诗赋为重。神宗熙宁年间改革考试内容,罢诗赋,代以经义。其后虽恢复,不久又罢。另行的三舍法取士,也只重经术。由此宋廷所需诏、诰、章、表等应用文词的撰写人才,颇感缺乏。于是,哲宗绍圣元年(1094)立宏词科,徽宗大观四年(1133)改立词学兼茂科。南宋恢复诗赋,而绍兴三年(1133)又立博学宏词科。末年又以博学宏词要求太严,一度另立词学科。应试词科需是有出身人(登进士第或上舍出身)。博学宏词科则不限有无出身,凡命官并许应试,但须先投送制、诰、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等十二体文字,每体二篇,经学士院审查合格,方准参加考试。外地现任官应试,须经当地长官审查合格。考试,词科仅一试。宏词科,每年随上舍生附试;词学兼茂科,后改为随进士科省试附试,三年一科;词学科则每年附试于吏部铨试。考试合格,或转官,或授馆职,无出身人则赐进士及弟、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按优、次或以上、中、下三等分别对待。惟词学科不分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