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解蔽
释义 《解蔽》《荀子》篇名。解,解除;蔽,唐杨倞注:“言不能通明,滞于一隅,如有物壅蔽之也。”着重探究认识论。指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认为“依其所私”和“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是产生“一曲”的主客观原因,强调发挥“心”的全面认识作用,才能“兼陈万物而中县(悬)衡”。并批判诸子之学。但有夸大“心”作用的倾向,认为圣人的认识“尽伦尽制”的。
解蔽《荀子》篇名。解,解除;蔽,“言不能通明,滞于一隅,如有物壅蔽之也”(《荀子》杨倞注)。指排除主观之种种障碍因素,以准确反映客观实际。主观障蔽为感官遭到扰乱,如“厌(压)目而视”,“掩耳而听”;客观障蔽为外物使感知产生错觉,如山上望牛若羊,山下望木若箸。强调发挥“心”即理性思维之作用,做到“虚一而静”,破除“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的片面性,以取得“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伦),莫论而失位”的认识效果。文中批判先秦诸子之蔽:“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执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该篇的局限是夸大“心”和“圣人”的作用。
解蔽战国荀子用语。关于解除认识上的蔽塞的逻辑主张。《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认为人之患在于被事物的某一方面所蒙蔽,而看不见全面的根本的道理,例如“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同上)事物的所有差异,都可以使人只见一面不见另一面而成为蔽塞。这种片面性又和人们主观上往往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所偏爱有关,“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以所思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术也哉!”(同上)为解蔽,强调发挥“心”的认识作用,认为心做到“虚”、“壹”、“静”,就能知“道”,以“道”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就能不受蔽塞而认识万物。并以其“道”衡量诸子,批评“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同上)。“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天论》)荀子这种分析“蔽”的方法带有辩证思维的特色。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7: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