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观 |
释义 | 观一作观泽。战国魏邑,后入齐、赵。在今河南清丰县南;或谓在今淇县东北。《史记·魏世家》:惠王三年(前367)“齐败我观”;《赵世家》:武灵王九年(前317)“齐败我观泽”,皆即此。 观春秋孔子哲学思想的概念。指着眼大体的观察。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视、观、察三者有浅深之次序。皇侃疏曰:“观,广瞻也。”(《论语注疏》)是在“视”的基础上,把握“从来经历处”(同上)。朱熹也认为“观比视为详矣”(《论语集注》)。孔子重视“观”,认为士要善于“察言而观色”(《论语·颜渊》)。他强调要注意“观”之全面性,要从言行统一上进行观察。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判断一个人是否“孝”,也得在其父在世时“观其志”,并在其父没时“观其行”(《论语·学而》)。孔子还注意从反面来进行观察,他提出:“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观梵文Vipaśyanā的意译,音译“毗婆舍那”、“毗钵舍那”等。佛教用语。 泛指一切思维观察活动,特指在佛教“正智”指导下对特定对象或义理的观察思维活动。“止观”并用中的“观”,含有“智慧”的意思,故又称“定慧”。依智“摄心入定”,又依“定”观察思维特定事物和义理,获得或巩固某种功德和智慧。“观”的种类极多,按对治之“烦恼”、希望获得的功德以及成就“智慧”的不同,观法亦千差万别。 观道教用语。指思察,思存妙一,察见无相。源于佛教,唐代重玄学派用为证道方法。有“二观”,即气观和神观。气观指“定”,神观指“慧”。“气观是定,亦通空有,以妙有为宗;神观是慧,亦通有无,以真空为主。”(《道教义枢》)修此二观即可进入非有非空境界。又有“五种三观”,其中较重要的为:假法观,实法观,偏空观;有观,无观,中道观。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