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虚灵明觉 |
释义 | 虚灵明觉宋明理学用语。南宋朱熹《中庸章句序》:“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大学章句》:“明德者,人之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用来解释“心”或“明德”。“虚灵不昧”原系佛语,明僧一元宗本《归元直指集》卷下《学佛谤佛》指出:“晦庵(朱熹)所用佛语,若‘虚灵不昧’(原注:此句出自唐译《大智度论》并禅书)。”朱熹也意识到“虚灵知觉”或“虚灵不昧”与佛家之说难脱瓜葛,故他强调“具众理而应万事”的重要性,认为心因其“虚灵”而能“具众理”、“应万事”,亦因其“知觉”而能“知此事、觉此理”(《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二《答胡广仲》),并指出佛家“但以‘虚灵不昧’者为性,而无以具众理以下之事”(《朱子语类》卷十四)。明儒王守仁指出:“‘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传习录》卷上)。以此来诠释他自己的哲学命题:“心外无理”。并说:“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传习录》中),“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大学问》)。认为虚灵和明觉是良知或心体的本然状态。对此,王门后学有不同理解。聂豹将虚灵和知觉理解为良知之体与良知之用的关系,提出了“良知者虚灵之寂体”的命题,反对“良知者知觉而已”(《赠王学正之宿迁序》)的观点。欧阳德则指出:“虚灵有时失,而知觉未尝无,似不可混而一。然未有无知觉之虚灵,而不虚不灵亦足以言觉,故不可歧而二”(《寄聂双江》)。认为虚灵和明觉是良知的整体特征,虽有区别但不可分割。王畿亦云:“良知非知觉之谓,然舍知觉无良知”(《答罗念庵》)。意谓知觉固然不能涵盖良知,但是良知也不能脱离知觉而存在。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