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虚 |
释义 | 虚①春秋宋地,战国属魏。在今河南延津县东。《春秋》桓公十二年(前700):“公会宋公于虚”;《史记·秦始皇本纪》:五年(前242),将军蒙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皆即此。《公羊传》作“郯”。②道家用语。形容“道”之无形无象。《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五章:“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管子·心术上》:“虚者,万物之始也。”“天之道,虚其无形。”③指天。又称太虚。《管子·心术上》:“天曰虚。”④指心的寂泊虚静状态。《庄子·人间世》:“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郭象注:“虚其心则道集于怀也。”⑤见“墟市”。 虚本义指空无,引申到哲学上,有不同含义。老子用以形容道的境界,“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五章》)。庄子认为人达到无情无欲的虚寂状态,道便可于内心中体现出来,“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西晋郭象注:“虚其心则至道集于怀也。”《管子》认为“天曰虚”(《心术上》),指辽广的太空,并说“虚者,万物之始也”,为万物之所从出。荀子则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解释,“不以已藏害所将受谓之虚”(《荀子·解蔽》),主张虚心接受新的知识,反对囿于固有的成见。韩非承其师说,“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韩非子·解老》)。《吕氏春秋·有度》提出:“清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认为人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处于冷静虚寂的境地,做到表面上无为而实际上是无不为。以虚作为宇宙本原的,历史上的哲学家各作出不同的解释。西汉贾谊说:“虚者,言其精微也”(《新书·道术》),以虚为一种精微的气。《经法》说:“见知之道,唯虚无有”(《道法》),形容道本身是虚无有。“虚无刑(形),其裻冥冥,万物之所从生”(同上)。认为虚是“一”,为万物最初的始基,“虚同为一,恒一而止”(《道原》)。虚虽无形,但又是真实存在的,“知虚之实,后能大(太)虚。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无间,周袭而不盈”(同上)。虚为普遍存在于天地之间的“精”气。司马谈以为虚就是无常形的道。“虚者,道之常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北宋司马光认为“万物皆祖于虚,生于气”(《潜虚》),但他所说的“虚”是与有人格有意志的天联系在一起的,“天者万物之父也。……顺天之命者,天得而赏之”(《司马温公文集》卷七十四)。张载把虚看成是气的本然状态,“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正蒙·太和》)。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两实(指阴阳)之中,虚故自然”(《老子衍》十六章),虚是阴阳之气的自然特性。又认为虚和实是气的不同形态,“实不窒虚,知虚之皆实”(《思问录·内篇》)。 虚道教用语。指道的存在形态。与虚无、无、空同。宇宙创生前空无的原始状态和天地万物之始。《中和集》:“虚者,大道之体,天地之始,动静自此出,阴阳自此立,万物自此生。是故虚者,天下之大本也。”道教将虚作为修炼的最高境界。《唱道真言》:“炼虚者,以阳神之虚,合太虚之虚,而融洽无间,所谓无间,所谓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者也。”虚空灵明,不生不灭,不有不无,永存永在,真空妙有,便是虚的境界。道书上说“虚极静笃”,“唯道集虚”,“但得此中无罣念,天然本体自虚空”,都是从宇宙论或形神论方面对虚的描述,把虚看作宇宙或精神的终极状态。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