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董才起义 |
释义 | 董才起义辽天祚帝时南京(今北京)地区爆发的农民起义。天庆七年(公元1117年)正月,南京道易州涞水县(今河北涞水)人董庞儿(原名董才)聚众万余人发动起义,屡败官兵,对南京构成严重威胁。被辽廷诬称为“剧贼”。二月,与辽大军激战于易水,不利。三月,再败于奉圣州(今河北涿鹿)。遂转战于飞弧(今河北涞源北)、灵丘(今属山西)、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武(今山西神池)、朔(今山西朔县)等地,斩辽监军牛栏,成为一支反辽的强大队伍。后与宋朝取得联系,宋许以燕地王之,赐名赵翊。乃自号“扶宋破虏大将军董才”。后又依附金朝。 董才起义辽末农民起义。董才,又名董庞儿,易州(河北易州)涞水人。“少贫贱,沉雄果敢”。辽天庆七年(1117)二月,率众在南京地区起义。最初有众千人。不久,发展到万余人,统治者认为是“剧贼”。辽派西京留守萧乙薛,南京统军都监查剌率大军镇压,起义军在易水西战败。三月,重新聚集队伍,在奉圣州(河北涿鹿)又战败。董才率众南下,入云(山西大同)、应(山西应县)、武(山西五寨)、朔(山西朔县)等州,斩杀契丹监军。宋朝招抚董才,许以燕地王之,于是自号“扶宋破虏大将军董才,率部投宋。”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