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萧衍 |
释义 | 萧衍即“梁武帝”。 萧衍(464—549)即“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字叔达。南兰陵(治今江苏常州市西北)人。曾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乘齐内乱之机,夺帝位。公元502—549年在位。知识广博,技艺齐全,“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草隶、尺牍、骑射、莫不称妙”(《南史·梁武帝纪》),笃信佛教。认为老子、周公、孔子均为如来弟子,“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为正道,其余九十五种皆为外道,朕舍外道以事如来……老子、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而为化既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敕舍道事佛》)。但亦主张融合儒、道,尤其在政治方法和伦理思想上更是不离儒家传统。“朕思阐治纲,每敦儒术。”在撰写佛教著述的同时也有大量关于儒、道的著作如《孔子正义》、《老子讲疏》等。其所尊佛教亦多赋予儒家内容,“笃孝治之义”(见《弘明集》)。强调孝子对死去的先人祭祀的重要,与佛教所主张出家修行成佛之宗旨不合,具有儒化的佛教特点。著作已多佚。今存者主要保留在《弘明集》、《广弘明集》及《全梁文》中。 萧衍(464—549)即梁武帝。南朝梁文学家。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治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朝齐高帝族侄。仕齐曾官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乘齐内乱,起兵攻下建康,夺取帝位,建立梁朝。公元502—549年在位。他改定“百家谱”,重用士族。笃信佛教,荒于朝政,曾三次舍身入同泰寺。太清二年(548)冬,北魏降将侯景叛乱,攻破都城;三年,破台城,他被逼饿死。早岁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于齐竟陵王子良的西邸,号为“竟陵八友”。史称其“少而笃学,洞达儒玄”。居帝位后,于台西立士林馆,亦常于佛寺讲说。尝撰儒释二家义疏多种。爱好文学,凡制诏文檄书表之类,多为其自撰。又自制《踏铜蹄》、《江南弄》、《上云乐》诸曲,及《河中之水歌》、《东飞伯劳歌》,对诗歌的形式风格有所开拓。精通乐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名“通”;又制长短不同之笛十二支以应十二律。工于书法。原有集,已佚,明人张溥辑有《梁武帝集》。生平事迹见《齐书》卷六、《梁书》卷一、《南史》卷六。 萧衍 464—549即梁武帝。南朝梁开国皇帝。公元502—549年在位。字叔达,小名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其父萧顺之乃齐高帝萧道成族弟。萧顺之有子十人,他排行第三。曾入齐竟陵王萧子良所开“西邸”,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肪、陆倕并称为“竟陵八友”。齐明帝时,以累有战功,授雍州刺史,镇襄阳(今湖北襄樊市)。齐末内乱,朝政日衰,他乘机起兵,攻入建康,掌握军政大权。不久,进爵梁王。中兴二年(502),废齐和帝自立,改元天监,国号梁,仍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在位期间,对政治经济进行了一些改革,如一面极力争取士族的支持,给他们以种种特权,一面任用寒人掌管机要;逐渐废除典签制度,提高诸王的权力;抑制豪强,允许流民还乡,并给以荒田耕种;又制定《梁律》,澄清吏治。他本人生活俭朴,勤于政事,又多才多艺,对经学、佛学都很有研究,著述很多,并擅长文学、书法、音律。但同时,他又是一个消极面很大的皇帝。宋齐两代骨肉相残,终至江山易手,有鉴于此,他矫枉过正,对宗室诸王过于放纵;又大肆佞佛,兴建寺院,花费巨额钱财,当时仅建康即有寺院五百余所,僧尼十万余人,他自己也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在对北朝的战争中,任用非人,以至丧师失地。特别错误的是,他在晚年接纳了反复无常的叛将侯景,又不加防备,造成了一场大祸乱。太清二年(548),侯景举兵叛梁,很快渡过长江,包围建康,次年即攻陷台城(宫城)。他被侯景幽禁,忧愤而死。追尊为武皇帝,庙号高祖。明人辑有《梁武帝御制集》。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