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交通 |
释义 | 交通西汉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从加强军事控制、政令传达、经济联系等目的出发,中央集权的王朝大力发展了交通运输事业。汉武帝时兴筑了通蜀中的“褒斜道”,通北边的“回中道”,通西南夷的“西南夷道”和通夜郎的“夜郎道”,通西域的西域大道。连王莽时也开了跨越秦岭而抵汉中的“子午道”。在水路方面,汉代除了充分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运河外,新穿的河渠更多,其中不少在溉田的同时用于漕运和水上交通。由于道路纵横,河网交错,运输通畅,致有“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之语。当时的交通工具,陆地有骑(马)有车,下吏贫者和商贾运输多用牛车,通西域过沙漠则使用骆驼;水路用船,因“一船之载,当中国数十辆车”。并设置了几种管理制度,一是关梁之制。在要地设关,与战国时不同的是一般免征关税,以利货物流通。但仍要稽查行旅,出入须持有名曰“传”的符信(通行证),缘边关禁始终很严。二是乡亭之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设亭长。亭者停留之意,作为官设旅馆,向官吏(偶亦包括商民)提供食宿。三是邮驿之制。五里设一邮,三十里置一驿。驿供传送文书和奉使用。秦和西汉时“有厩置、乘传、副车、食厨”。汉时交通便利,主要就内地而言,边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交通仍较落后,运输很是艰难。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