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范寿康 |
释义 | 范寿康(1894—1983)现代哲学家、教育家。浙江上虞人。1913年同郭沫若、郁达夫等一起留学日本,就学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获硕士学位。1923年毕业回国后,历任商务编译所编辑,中山大学秘书长、春晖中学校长、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哲学系主任。抗战时,受郭沫若之邀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副厅长兼七处处长。在重庆又随郭沫若到文化工作委员会任国际研究室主任,后改任政治部设计委员,转任行政院参议。抗战胜利后赴台湾任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处长、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台湾大学图书馆馆长。1970年退休。1982年4月由台湾经美国回大陆定居,同年12月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毕生从事哲学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1921年发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介绍马克思主义,认同、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假如我们真想对于自然、历史及思维三者树立普遍的法则,只有采取辩证法的唯物论一途”(《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观念论与唯物论》)。高度评价康德哲学,称康德之于哲学确与哥白尼之于天文学一样,他的三大《批判》实在可以称为万世不朽的著作。同时,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对近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当时流行的实用主义作了分析批评,指出这些学说的缺陷,强调“哲学这一种学问,决不是研究与自我完全脱离的实在或本体,却是研究‘物’、‘我’二者相互的关系的。换句话说,哲学乃是研究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学问”(《现代哲学的研究问题》)。在“科学与玄学论战”中,认为“自由意志问题是人生观的根本问题”(《论人生观的根本问题》)。认为人类固然受必然法则的支配,但当然法则的实行不是必然的,是可以随人而异的。因此,人的意志不是全无自由,人生不是纯粹机械地、被动地进行,道德感、责任感既可以影响个体的人生轨迹,也可以影响社会的历史进程。对于孔子及儒家经学,主张采取分析的态度,认为孔子哲学的“人本主义”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但其正名复古的政治论则不足取;认为经传的内容已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不适宜做中小学教材。1936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通论》,是较早以唯物辩证法阐述中国传统哲学的代表作之一。1922年出版的《教育哲学大纲》,是中国近代教育哲学的发轫之作,论述了教育与哲学的内在关联:“哲学是对人生的目的加以探究与规定,教育却是把怎样实现这个目的的方法指示我们。”在台湾教育处长任内,为肃清日本帝国主义五十年奴化教育的影响,发扬祖国文化,普及国语作过许多贡献。定居北京后,积极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治学严谨,勤于探索,著述颇多,主要论著还有《朱子及其哲学》、《认识论》、《思维论》、《哲学通论》、《哲学及其根本问题》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