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五铢钱
释义

五铢钱 

货币名。亦称三官钱或上林钱。汉初,听任郡国和私人自由铸钱,币制混乱,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定铸钱弃市律,严禁私人铸钱。汉武帝着手整顿币制。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更令郡国铸五铢钱,规定钱的质量,令不得偷工减料。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禁止郡国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造新的五铢钱,名为三官钱,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郡国以前所铸钱皆销毁为铜料,输入上林三官。五铢钱质量高,标准钱每枚重三点二五克,含铜量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便于流通而不易于盗铸。至此,长期混乱的币制得以统一。
五铢钱汉代铸币。铜质。始铸于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钱文曰“五铢”,重如其文,有周郭。初由中央、郡国共铸,亦称郡国五铢。元鼎二年(前115),京师铸赤仄钱,后废。至四年专由中央水衡都尉所属钟官、技巧(或曰均输)、辩铜三官署铸造五铢钱,称上林“三官钱”。自武帝元狩五年至平帝元始中,共铸五铢钱二百八十亿万余枚。新莽时禁用。东汉建武十六年(40),复行五铢钱。灵帝中平三年(186)又铸四出五铢,因钱背面有四道斜纹由穿孔四角直达外郭,故名。五铢钱为汉代行使时间最久、质地最好、数量最多的官铸货币。东汉以后各朝仍有沿用,至唐武德四年(621)始废。

五铢钱 

汉武帝时铸造的一种标准的铜币,实际重量和币面重量一致,都是五铢(约3.33克),故名。汉朝初年,郡国和地方可自铸钱,吴王刘濞和文帝的宠臣邓通都曾因铸钱而“富埒天子”,当时有“吴、邓钱布天下”的说法。货币铸造既不统一,铜钱大小、轻重也不一致。汉武帝时,钱越铸越多,越铸越轻,引起物价腾贵。元狩四年(前119),汉政府铸白金币(银锡合金)三品,同时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重如其文。并规定凡是盗铸钱者,一律处死。第二年,又因三铢钱轻,而更铸五铢钱。元鼎四年(前113)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同时废止白金币,另造新的五铢钱,由掌管上林苑的水衡都尉所属钟官、辨铜、均输三官分别负责铸造、审查成色和运输,新钱是由上林三官铸造的,所以又称为上林钱或三官钱。三官钱质量高,便于流通而不易盗铸。从汉武帝至西汉末年的百余年间,政府共铸五铢钱约二百八十五亿枚。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2: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