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五果佛教用语。与“因”相对的五种“果”。《俱舍论》等讲“六因”、“四缘”而生“五果”,《成唯识论》等讲“十因”、“四缘”而生“五果”。据《成唯识论》卷八,“五果”为:(1)异熟果(报果):“谓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自相续异熟生无记。”即由前生善恶等行为所招致之苦、乐等果报。是异熟因所得之果。(2)等流果(依果):“谓习善等所引同类,或似先业后果随转。”“等流”谓因果性质相同或相似,指由前之善恶生起后之善恶,后者之“果”在道德性质上与前者之“因”相同。故《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二十一谓:“等流果者,谓善生善,不善生不善,无记生无记。”属同类因、*遍行因所得之果。(3)离系果(解脱果):“谓无漏道断障,所证善无为法。”“系”谓烦恼的系缚,指由修习佛教断绝一切烦恼所得之最高结果——涅槃。(4)“士用果”(士夫果):“谓诸作者使诸作具所办事业。”“士”谓“士夫”,指人,“用”谓“作用”,指造作,此谓人们使用工具所造作的各类事情,实指俱有因、相应因所引起之果,因其力强,故名。(5)“增上果”:“谓除前四馀所得果。”“增上”,意为增进助长。除上述四果外,余一切结果均名增上果,此为能作因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