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罗汝芳 |
释义 | 罗汝芳(1515—1588)明南城(今属江西)人,字惟德,号近溪。泰州学派学者。嘉靖进士。官至云南参政。万历初,讲学于广慧寺,被张居正罢归,与门人漫游讲学,所至弟子满座。少受薛瑄思想影响,后问学于颜钧,悟《易》于胡生,证“道”于泰山丈人,问“心”于武夷先生,学甚驳杂。其学以“赤子之心”为宗旨,以自然生理本能释人性,谓“嗜欲莫非天机”,“人无贵贱贤愚,皆以形色天性为日用”,反对道学家克制“气质之性”(《近溪语录》)。著作有《罗明德公文集》、《近溪子集》(语录)、《孝经宗旨》等。 罗汝芳(1515—1588)明学者,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字惟德,号近溪。南城(今属江西)人。嘉靖进士。知太湖县,擢刑部主事,出守宁国府,后迁云南副使转参政。学于颜钧,为王艮再传弟子。曾讲学于广慧寺以及两浙、闽广等处。黄宗羲称其为学“以赤子良心不学不虑为的,以天地万物同体彻形骸忘物我为大”(《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三》)。认为“赤子(婴儿)之心”最为纯净,“仁”即出于此,“赤子出胎,最初啼叫一声,想其叫时,只是爱恋母亲怀抱,却指著这个爱根而名为仁”(同上),以“仁”为种子,就可养出义、礼、智、信。强调“赤子之心”无须学虑,“赤子之心,浑然天理,细看其知不必虑,能不必学”(同上)。又认为“知”有两种,日用常行之知是以“虑”而知,属“人之知”;“顺而出之”的知是无须把持的“天之知”,提出要用“天之知”觉“人之知”。主张“吾之此身无异于天地万物,而天地万物亦无异于吾之此身”(同上)。认为“生生不已”可使“天与地、我与物,亦即时贯通联属而更不容二也已”(同上)。承继泰州学派之旨,说:“人无贵贱贤愚,皆以形色天性而为日用。”(同上)并肯定人的欲望是天然的。后人认为其学常涉及“浑沦顺适”、“鬼窟活计”,更近于禅宗。有《近溪子文集》。 罗汝芳 1515—1588字惟德,号近溪,南城(今属江西)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历官太湖知县,刑部主事、宁国府守、云南副使、云南参政等。神宗万历五年(1577),讲学于广慧寺,张居正恶其讲学,以潜住京师的罪名,勒令致仕。归与弟子在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讲学,从者甚众。少读薛瑄语录,后学从颜钧,为王艮再传弟子,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曾从和尚玄觉谈因果,又从泰山丈人证道。学问博杂。其说以爱养赤子之心为宗旨,认为人生下来是个赤子,赤子之心不受世俗影响,纯是天理,其知不必虑,能不必学。认为知有两种:日用常行之知是以虑而知,属“人之知”;顺而出之之知是无须把持的“天之知”。指出“赤子出胎,最初啼叫一声。想其叫时,只是爱恋母亲怀抱。却指着这个爱根而名为仁,推充这个爱根以来做人。合而方之,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近溪语录》)主张“吾之此身无异于天地万物,而天地万物亦无异于吾之此身。”(同上)其论刑狱,则不满于明代的酷刑,对百姓刑狱之苦深表同情,认为罪犯的赤子之心未尝泯绝,通过爱养赤子之心,转移人情世习,使顽劣者成为善良。黄宗羲称其学“以赤子良心不学不虑为的,以天地万物同体彻形骸忘物我为大”(《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三》)。著有《近溪子文集》。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