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绘事后素 |
释义 | 绘事后素画论术语。指绘画当先以粉地为质,后施文饰。是文论中文质兼举而以质为先主张形成的理论依据。语出《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以礼属文饰,仁属质素,强调先仁而后礼,故因以要求先质而后文,提出绘画一事当后于质素。这一主张反映其志道、据德、依仁,然后游于艺的一贯思想。 绘事后素孔子的美学命题。原为画法术语。《周礼·考工记·画缋》:“凡画缋之事后素功。”素者,白采也。郑玄注:“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其成文。”孔子与子夏论诗,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孔子以“绘事后素”为喻,即“暗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郑玄注);郑玄引《论语》“绘事后素”为解,谓有美好面庞和美丽眼睛的女子,再加上白粉或白丝勾勒就绚然分明;《礼记·礼器》有:“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绘事后素,即谓有了美质,再加之脂粉则更显其美。如果一个人有忠、信的品质,加上彬彬有礼,就显得更加文雅高尚,子夏乃由“绘事后素”而体会到“礼后”之理。反映了孔子在“质”与“文”间,重质的倾向,“子曰:‘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见《说苑·反质》)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