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纸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始于汉代。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纸:絮一鮌也。从糸,氏声。”似为一种丝质物。而《说文解字》对“絮”、“鮌”等字的解释为:“絮,敝绵也”;“鮌,潎絮箦也”;“潎,于水中击絮也”;“箦,床栈也”,即竹席。综合上释,许慎把纸定义为:在水中打击敝绵絮,荐存在竹席上的一片絮渣。东汉服虔《通俗文》:“方絮曰纸。”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按造纸昉(导源)于漂絮,其初丝絮为之,以鮌荐而存之。今用竹质、木皮为纸,亦有致密竹帘荐之是也。”又说:“纸:絮一鮌也。谓絮一鮌成一纸也。”亦有说,在许慎《说文解字》之前已有用纸记载,如《三辅旧事》:“当以纸蔽其鼻。”此事发生在武帝征和二年(前91),《汉书·司马相如传》载相如作《游猎赋》,帝令尚书给笔札。对此唐颜师古注云:“时未多用纸,故给札以书。”意为较少用纸,但并非无纸。还有东汉应劭《风俗通》讲光武帝“车驾徙洛阳,载素、简、纸经凡二千轫”。《后汉书·贾逵传》说章帝建初元年(79),令贾逵选二十人教以《春秋左氏传》,并“给简、纸经传各一通”。造纸原料为楮、桑等皮料或麻料。蔡伦在造纸原料和方法上都有所改进,利用多种废物(破布、旧渔网)和其他容易得到的原料(如树皮)造廉价的纸。汉纸制造包括八步流程:一浸湿二切碎三洗涤四舂捣五打槽六抄纸七晒纸八揭纸。造纸方法的传播和技术的改进,可造出不同规格、五光十色的纸。五世纪纸由新疆传到中亚各地,造纸技术在唐朝传到阿拉伯,再西传到非洲北部和欧洲各国。七世纪,中国东南各国也学会中国造纸法。十二世纪前后,东亚都学会造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