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纳言 |
释义 | ![]() 纳言官名。(1)亦作“内言”。相传舜时设此官,掌承上启下,传宣上命,受纳奏言。《尚书·舜典》:“命汝为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信。”孔安国传:“纳言,喉舌之官也。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信也。”战国亦置,见《季木藏陶》第80号。新莽始建国元年(9)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改为纳言。东汉时复为大司农。北周武帝时改御伯为纳言。隋沿袭,置二员,为门下省长官,正三品。大业十二年(616)改名侍内。唐武德元年(618)复改为纳言,三年改名侍中。光宅元年(684)复置,为门下省长官,正三品,中宗时复改为侍中。参见“侍中”。(2)东汉以来尚书官员别称。 纳言官名。即门下侍中。隋朝改侍中为纳言。唐高祖复称侍中。高宗曾改称左相,光宅元年(684)武后改门下省为鸾台、改侍中为纳言。中宗神龙元年(705)仍称侍中。职掌封驳审议之政。参见“宰相”。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