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竹林七贤 |
释义 | 竹林七贤指魏晋间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七人。晋孙盛《魏氏春秋》谓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三国志·嵇康传》裴松之注引)。东晋戴逵有《竹林七贤论》。魏晋易代之际,朝中斗争激烈,时局纷纭多故,七人标榜老庄,崇尚清谈,思想相合,志趣相投,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畅饮,为时人所推崇。后嵇康被杀,阮籍抑郁而死,山涛、王戎仕晋为高官,“竹林七贤”遂告解体。然其清谈、任诞之风扇于中土,影响当时及后世文人风气甚巨。 竹林七贤指魏晋间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等七名士。《魏氏春秋》曰:嵇康与向秀相友善,游于竹林;晋袁宏著《竹林名士传》,以阮籍等七人为竹林名士。南朝宋戴逵撰《竹林七贤论》后,其名遂著。此七人均崇尚老庄,喜谈玄道,重自然而轻名教,其言行成一时之风气,世称“竹林七贤”。近人陈寅恪以为“竹林”一词实假托佛教veluvana译语而来,即佛祖说教之处,七贤大谈玄道,故以velu一词比附,遂有竹林之游一说。竹林地属河内郡(治今河南武陟西南),河内为魏宗室所居,隐然为洛阳以外又一政治中心。七贤盘桓于此,与司马氏集团相抗衡。 竹林七贤魏晋间嵇康、阮籍等七位玄学名士的总称。《晋书·嵇康传》:“嵇康字叔夜……所与神交者,唯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但七人遭遇及思想实有不同。 竹林七贤曹魏末年,曹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争权斗争非常激烈,一些胸怀抱负而无法施展的士人纷纷隐退,远离政争中心。谯国铚(今安徽宿县西南)人嵇康、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人山涛和向秀、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籍和阮咸、沛国(治今安徽宿县)人刘伶、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戎等七人当时均在山阳(今河南焦作附近)隐居,他们志趣相投,崇老庄、轻礼法、避尘俗、好清谈,常作竹林之游,谈玄说理,饮酒赋诗,鼓筝抚琴,甚至有某些惊世骇俗之举,表现出对礼法的蔑视和对现实的不满。时人仰慕他们的风度情趣,称之为“竹林七贤”。“七贤”之所以如此,与魏晋之际深刻的社会矛盾有关,他们往往有不得已而如此的苦衷。而后来者纷纷效颦,故作放浪之态,并且不务实,唯以谈玄相尚,与竹林七贤那时的心境和追求迥然有别。尽管如此,竹林七贤之间的“神交”并不是始终如一的。他们各自的政治态度在后来出现很大的差别。嵇康、阮籍一直对名教进行激烈的抨击,表现出不与当道者合作的态度。刘伶、阮咸、向秀在政治上都较消极,无意于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不过向秀的《庄子注》多少有些迎合当权的门阀贵族的理论需要的意思。山涛、王戎则与前五人完全不同,他们后来位至高官,成为司马氏的股肱之臣。山涛还欲荐嵇康接任自己的吏部尚书之职,遭到嵇康严辞拒绝,嵇康为此写了《与山巨源告绝书》。可见他们彼此的信念和追求终究是有区别的,随着世事的变化而逐渐显露出来。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