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秦妇吟 |
释义 | 秦妇吟敦煌诗篇名。五代前蜀韦庄作。载于斯5476、斯692、斯5477、斯5834、伯2700、伯3381、伯3780、伯3953、伯3910等十种敦煌写本,在唐代曾广泛流传。此诗作于唐中和三年(883)韦庄因应举而留居长安、洛阳之时。它以一个在丧乱中飘泊的富家女子自述的形式,描写了黄巢起义军同官军争夺长安的战事、战乱中人民蒙受的巨大苦难,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诗为七言歌行体,共二百三十八句,是现存唐诗中最长的篇章。作品结构精巧、形象典型、艺术手法多样、音韵随情节发展而变动,对长庆体叙事诗作了重大发展,也体现了文人诗歌同民间说唱文学的结合。陈寅恪评为“生平之杰构,古今之至文”(《寒柳堂集·韦庄秦妇吟校笺》)。但此诗因触犯了某种政治忌讳,未刊入韦庄集中,以致长期失传。1920年王国维发表《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此诗始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之后有罗振玉、周云青、陈寅恪等人所著的多种校本、笺本行世。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的《敦煌文学作品选》亦收有此诗。 秦妇吟诗篇名。唐韦庄作。《浣花集》未收,孙光宪《北梦琐言》有记载。清光绪时发现于敦煌石室所藏写本中。诗篇假托一少妇自述,叙写在长安遇到黄巢军入城,后逃到洛阳的情景。虽对起义军有所诋毁,但也暴露了官军害民罪行。诗为七言古体,共一千三百六十八字,为现存唐诗中篇幅较长之作。结构严密,语言流丽,形象鲜明。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