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科差
释义

科差 

元代赋税名目之一,包括丝料、包银与俸钞三项。公元1236年太宗窝阔台始行“五户丝”制,规定诸投下户每两户出丝一斤输于官,每五户出丝一斤输于本投下。忽必烈即位后,改行“二五户丝”制,规定每两户出丝二斤输于官,每五户出丝二斤输于本投下。此即谓丝料。金亡前后,北方一些军阀曾将各项赋税合并,统一征收,称为包银。蒙哥汗时规定每户征包银四两(初为六两),忽必烈即位后改以钞输纳,每户征钞四两(折合白银二两),即较前减少一半。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又规定,纳包银民户,每纳钞四两,即增纳钞一两,称俸钞,专充官吏俸禄。由于各种户计隶属关系不同,户等高低悬殊,因而实际承担的科差数额并不一致,每户法定数额只是一个大体的平均数。
科差①泛指征发徭役。《唐律疏议》卷十三:“凡科差,先富强,后贫弱,先多丁,后少丁。”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七:“比来抚绥者不得人,但有科差,不论贫富,一概烦扰,致耕获失时,衣食不给,不得已乃至逃亡。”②元代赋税名目。北方按户征收,包括包银、丝料、俸钞三项。对象是民户,其他诸色户不征。征收时按各户户等高下分别摊派不同数额。

科差 

元朝赋税名目之一。包括丝料、包银和俸钞三项。(1)丝料,窝阔台汗八年(1236)实行“五户丝”制,规定投下户每两户出丝一斤输官;五户出丝一斤输于投下本位。忽必烈建国后,改行“二五户丝法”,即每二户出丝二斤输于官,每五户出丝二斤输于本投下,合计每户每年出丝料一斤六两四钱,称为二五户丝,其中交给各投下的称为五户丝。丝料负担大为增加。(2)包银,蒙哥统治时期正式定为税目。1251年,蒙古国定汉地包银为每户六两,后改为四两,并许一半折输他物。忽必烈即汗位后,推行钞法,包银改为以钞输纳,凡当差户为包银钞四两,较前减轻了一半。投下户的包银原由本投下与官府分取,至元初年整顿后,包银全归朝廷。各种户计的负担也有不同,在元管户中有只纳丝而不课包银的“只纳系官丝户”、“只纳系官五户丝户”和“减半科户”等。延祐七年(1320),于江南征收包银,每户银二两,折合至元钞十贯。至治二年(1322)停征。(3)俸钞,忽必烈即位后,定官吏俸禄,至元四年(1267),令缴纳包银的民户每四两增纳中统钞一两,称为俸钞,专作官吏俸禄。因俸钞实为包银的一部分,故史书记载只说科差包括丝料、包银两项。负担科差的主要是民户、还有医户、猎户等。军、站、僧、道、儒等户免征。各类户所征科差的额数只是一个平均数,实际上则是按各户贫富不等,户等高低而分别摊派不同的数额。窝阔台汗八年曾宣布“依仿唐租庸调之法”,制定赋税制度。元代北方的赋税制度与前代的租庸调制是有密切关系的,科差就是庸调的继续,但唐代租庸调以丁为本,元代科差则以户为本,且收丝不收布,反映了元代北方家庭养蚕业的发达。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9: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