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释义 |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称四清运动。是1962年冬至1966年上半年,在我国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基层单位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同年底到1963年冬,全国各地陆续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试点,农村的社教运动,起初以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后称“小四清”)为主;城市的社教运动原为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的五反运动。1963年5月和9月,中共中央制定出《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 (草案)》 (后称“前十条”)和《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 (后称“后十条”),规定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随着运动的发展,党中央后来把农村的四清和城市的五反统一成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四清运动”。在运动中,由于对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违反实际的错误估计,把各种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或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并采取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的斗争方法,因而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1965年1月,毛泽东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全国工作会议制定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 (简称“二十三条”)。这个文件对纠正当时运动中打击面过宽的问题,稳定农村形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又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个提法后来发展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论点之一。到1966年春,全国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县社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便告结束。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