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礼运》《礼记》篇名。旧传“疑出于子游门人之所记”。近人据篇中“礼达而分定”和礼“以治人之情”等语,以为可能是荀子后学所作。一说是战国末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孔子答问的著作。东汉郑玄《礼记》题注说:“名曰《礼运》者,以其记五帝三王相变易及阴阳转旋之道”。唐孔颖达疏:“论礼之运转之事”(《礼记正义·礼运》)。指出社会发展由“大同”而至“小康”。“大同”之世,“天下为公”,尚无制度礼义;“小康”之世,“天下为家”,才产生了礼义的纲纪天下。认为礼义制度、道德规范是社会演进的产物,以此说明礼治的必要性,为封建的礼教纲常提供理论根据。 礼运《礼记》篇名。战国末儒者所作。一说作于秦、汉之际。郑玄《礼记注疏·礼运》:“《礼运》者,以其记五帝三王相变易及阴阳转旋之道。”篇中提出上古“天下为公”,是为“大同”社会。三代之时“天下为家”,是为“小康”社会。认为礼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用于饮食、丧葬、射、御、冠、昏、朝聘及宗庙祭祀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张以礼治国,使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君臣相正。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对后代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洪秀全、康有为和孙中山都曾受此思想的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