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知行合一 |
释义 | 知行合一明王守仁认识论命题。《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谓:“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批评学者将“知”、“行”“分作两截用功”,反对朱熹“知先行后”说,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但其所谓“知”、“行”均在于“致良知”,同属思维活动,即其所谓“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下》)。因此归结为“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王夫之称此说“所谓知者非知,而行者非行”(《尚书引义·说命中》)。 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认识论学说。与程朱学派的“知先行后”论相对。这一思想在宋儒中已露端倪。程颐说:“人既能知见,岂有不能行。”明清之际黄宗羲据此说按:“伊川先生已有知行合一之言矣。”(《宋元学案·伊川学案上·案语》)南宋陈淳也认为“致知力行二事,当齐头著力并做,不是截然为二事,先致知然后行,只是一套底事”(《宋元学案·北溪学案》)。王守仁则针对朱熹“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的观点,指出:“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传习录》中)明确提出“知行合一”说。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既反对不以封建伦理思想为指导,“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又反对不注重封建伦理道德的躬行践履,“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同上)。他的“知”即致吾心之良知,“行”即“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知行合一的本体即是“致良知”。他说:“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了”(《传习录》下),“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传习录》中),“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传习录》上),得出“知即是行”、“以知为行”的结论,抹煞了两者的差别,混淆了知行概念。还强调对“一念发动处”不利于封建统治的“不善之念”,要“防于未萌之先”,“克于方萌之际”。但在“知行合一”说中亦有“知行并进”(同上)以及“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传习录》中)、“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后知”(同上)等说法,含有合理的因素。“知行合一”说,对从朱熹的“知先行后”到王夫之的“行先知后”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