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知行 |
释义 | 《知行》清唐甄著。在知与行的问题,基本上沿袭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甄虽不敏,亦愿学阳明子而不敢谢不及者,盖服乎知行合一之教也”。坚持“反求于心,不假于外”的认识路线,认为“知之所在,即行之所在”。强调“致知之实功”,具有某些合理因素。收入《潜书》。 知行中国哲学术语。指知识(或道德观念)和行为(或行动)之间的关系。《左传·昭公十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提出“知易行难”的知行观。《老子》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都认为“知”可以脱离“行”而存在。荀子则主张:“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强调知来源于行,行高于知,学问的目的在于实行。南宋朱熹提出“知先行后”说,主张先具备知识或伦理观念然后再去实行。明王守仁批评朱熹将“知、行分作两件”(《传习录下》),提出“知行合一”说,归行于知,以知代行。王廷相提出“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王氏家藏集·与薛君采二首之二》)以行出真知的灼见与理学家的知行观相对立。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重申行是知的基础,认为“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尚书引义·说命中二》)。近代谭嗣同主张“贵知不贵行”,他说:“知者,灵魂之事也;行者,体魄之事也。……是行有限,而知无限;行有穷,而知无穷也,且行之不能及知,又无可如何之势也。……僻儒所患能知而不能行者,非真知也,真知则无不能行矣。”(《仁学》)孙中山在承认“能实行便能知”的基础上提出“行易知难”说,包含了知来源于行的观点,并且在“行”的概念中包括了自然科学实验。 知行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畴。“知”指认识、知识、道德意识等;“行”指行动、行为、实行等。在中国古代,知行问题不仅涉及认识论,而且涉及伦理道德和统治术。《左传·昭公十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书·说命中》:“知之非艰,行之惟艰。”都强调了认识的实行,认为实行比知晓道理更困难、更重要。先秦儒家承认天赋的道德意识,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论语·季氏》)认为有天赋的、不必行的知。孟子发挥孔子思想,提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把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都看作是人心中先天固有的。道家则认为真知应为神秘直觉,提倡“涤除玄览”、虚极、静笃的“不行而知”(《老子·四十七章》)。但在老子那里,“不行而知”又有“我无为而民自化”(《老子·五十七章》)的意思,也是一种统治术。庄子发挥老子思想,认为只有在“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庄子·大宗师》)的状态中,才能达到真知。后期墨家和荀子等强调“知”来源于感觉经验。《墨子·经说上》:“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荀子·正名》:“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荀子还说:“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强调实行的重要。韩非则从统治术的角度发挥了老子的“不行而知”说,《韩非子·主道》:“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宋以后,知行问题受到更多的注意。北宋程颐认为知先行后,知难行亦难,提出:“以知为本。”(《遗书》卷十五)“人力行,先须要知,非特行难,知亦难也。”(《遗书》卷十八)南宋朱熹提倡知行相须,不可偏废,认为:“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子语类》卷十四)但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九)这是离行而知的先验论。明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下)。王廷相则批判程、朱、王守仁等人的说法,指出:“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与薛君采》)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知行相资以为用。”(《礼记章句》卷三十一)强调:“知非先,行非后,行有余力而求知。”“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尚书引义·说命中二》)至近代,知行问题的讨论有了新的发展。谭嗣同说:“吾贵知,不贵行也。知者,灵魂之事也;行者,体魄之事也。”“真知则无不能行矣。”(《仁学》)强调了“知”。章炳麟则认为:“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强调了“行”。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认为“不知而行”,“行而后知”,“知而后行”是人类发展的三个时期,强调“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孙文学说》)。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