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盖吴起义 |
释义 | 盖吴起义北魏初期匈奴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关陇各族人民武装起义。魏太武帝拓跋焘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对匈奴、羯、氐,羌、汉各族人民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不满。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九月,盖吴在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聚众起义。起义军西攻新平(今陕西彬县)、安定(今甘肃泾川西北),杀汧城(今陕西陇县南)守将。时,关中各少数民族酋帅,皆聚众响应,义军众至十余万。盖吴自称天台王,署置百官,进军李闰堡(今陕西大荔北),分兵攻打临晋(今陕西大荔东)、长安(今陕西西安)等地。十一月,河东蜀人薛永宗聚众劫夺官马数千匹,率众三千,在汾曲起义,接受盖吴授予的官职,与关中义军遥相应助。拓跋焘急令元处真、慕容嵩率骑兵二万镇压薛永宗,令乙拔率骑兵三万镇压盖吴,令寇提率骑兵一万镇压盖吴别帅白广平,并亲至前线督战。太平真君七年正月,薛永宗兵败,部众溃散。二月,盖吴兵败杏城,仅以身免。拓跋焘在关中残杀曾参加起义的各族人民,进行报复。五月,盖吴再次聚众杏城,自号秦地王。拓跋焘派遣元仁、元那率领官军再度镇压,并派兵二万封锁终南山各条峡谷,阻止义军南退。八月,盖吴为其下人所杀,余众被元仁镇压。其别帅白广平亦被元那打败,骁将路那罗在安定被俘,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就义。历时一年的起义最终失败。 盖吴起义北魏早期关中各族人民大起义的事件。北魏建国后,鲜卑统治阶级推行民族征服和民族压迫的战略方针。在关中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有氐、羌、山胡、卢水胡、屠各等,占人口一半。北魏统治者征服关中后,设仇池镇(今甘肃成县西)、李润镇(今陕西大荔东)、杏城镇(今陕西黄陵县西南)、长安镇(今西安)等军事重镇,实行军事镇压。因此,关中地区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复杂,最尖锐。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卢水胡人盖吴在杏城举行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十多万人。十月,打败长安镇副将拓跋纥。盖吴自称天台王,派白广平西进;自己率主力东进,攻打李润,又回师西攻长安。各族人民纷纷响应,到这年冬末,东起潼关,西到汧陇(今陕西、甘肃交界地区),都燃起起义的火炬。七年(446),太武帝亲自统兵进行残酷镇压,盖吴主力在杏城被魏将乙弗拔打败。此后,凉州人边冏、梁会领导各族人民在金城(今甘肃榆中县西北)、天水举行起义,盖吴重新集结力量在杏城起义,关中起义又出现高潮。起义一直坚持到八月盖吴牺牲。盖吴领导的关中各族人民大起义是北魏早期的大规模起义,具有比较鲜明的反抗民族压迫的性质,它沉重地打击了北魏鲜卑统治者。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