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赵充国 |
释义 | 赵充国(前137—前52)西汉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字翁叔。后徙金城令居(今甘肃永登西北)。武帝时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勇武有谋略,熟悉匈奴与羌族事务。后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匈奴有功,拜中郎,迁车骑将军长史。昭帝时,以水衡都尉击匈奴,俘西祁王,擢后将军。因与大将军霍光迎立宣帝,封营平侯。将兵屯守边郡,匈奴不敢犯境。神爵元年(前61)先零羌反汉,时年七十六岁,仍请领兵往击。后复为后将军、卫尉。后其子有罪自杀,遂罢官就第。然朝廷每议边事,仍常与谋划。 赵充国(前137—前52)西汉名将。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为人沉勇有大略,通兵法,善骑射,熟知四夷事。宣帝神爵元年(前61),西部羌人反汉,汉宣帝拜充国为帅,平定西羌。赵充国以“贵谋贱战”为方针,伐谋、伐交为手段,攻心与攻城并举,对羌人成功地实施了分化瓦解与安抚的策略。汉兵抵达罕(羌人之一种)地,赵充国传谕将士:不得烧毁田园及牧草!此举广得民心,羌人种豪(首领)遂喜迎汉兵,情愿归顺。故传曰:“不烦兵而下罕。”在军事思想上提出“贵谋贱战”即“兵以计为本”的观点,是对孙子“上兵伐谋”思想的具体应用和发展。 赵充国 前137—前52西汉名将。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后徙金城令居(今甘肃永登西北)。早年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为人沉勇有谋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武帝时,赵充国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匈奴,为匈奴骑兵包围,赵充国率壮士百余人突击,大军随其后,冲出包围,赵充国身被二十余创,武帝亲视其创,赞叹不已,遂拜中郎,迁车骑将军长史。昭帝时以大将军护军都尉将兵击定武都氐人,又出击匈奴,获西祁王。历迁中郎将、水衡都尉和后将军兼水衡都尉。后与大将军霍光尊立宣帝,封营平侯。本始年间(前73—前70)又以蒲类将军击匈奴,还为后将军、少府。元康、神爵年间(前65—前58)成为西汉王朝处理羌族事务的主要人物。汉武帝初置河西四郡时,为了隔绝羌与匈奴的通路,严禁诸羌居住湟中,并设护羌校尉监护诸羌。宣帝即位后,羌人与汉争夺湟水流域牧地,逐渐渡湟定居,郡县无力禁止。之后,先零羌与诸羌种豪二百余人解仇结盟,酿成边患。羌侯狼何又借助匈奴兵力,企图袭击鄯善、敦煌,隔绝汉朝往来西域的通道。神爵元年(前61),宣帝诏遣义渠安国行视镇压,诸降羌和归义羌侯杨玉等联络小种举兵反抗,攻域邑,杀长吏,义渠安国败退令居。时赵充国已七十余岁,主动请兵,率万骑出金城郡击西羌。他远斥侯,坚营壁,先计而后战。酒泉太守辛武贤向宣帝建议边郡屯兵并出酒泉、张掖,合击𦉴、开诸羌。赵充国考虑大兵一出,转运烦费,徭役复发,同时,匈奴、乌桓也可能乘机骚扰北边,因此坚持集中力量先平定先零羌,而以威信招降罕、开。宣帝采纳了这一建议。先零羌被击溃后,𦉴羌果不烦兵而服。随即赵充国又奏罢骑兵屯田,条陈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振旅而还,复为后将军卫尉。神爵二年秋,若零、离留等共斩先零大豪犹非、杨玉,帅诸羌四千余人降,汉始置金城属国安顿降羌。后赵充国以年老请求辞职,朝庭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每有四夷大议仍问策于他。甘露二年(前52)卒,年八十六岁,谥曰壮侯。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