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二府 |
释义 | 二府宋代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的合称。为加强皇权专制,宋以掌管全国政务的中书门下(即所谓“中书”或政事堂)为政府,又称东府;以掌管全国军政的枢密院为枢府,又称西府。二者分掌文武二柄而共参最高国务,号为“二府”。 ![]() 二府①亦称两府。西汉为丞相、御史大夫官署的合称,也用作丞相、御史大夫的代称。东汉则用以称司徒、司空或太尉、司徒。晋亦作为大司马、太尉两府的合称。②十六国前凉时太府与少府合称。③宋以枢密院掌军政,称西府;中书门下(政事堂)掌政务,称东府,合称二府,为最高政务机构。④明清府同知的别称。 二府亦称两府,系宋朝中央政府中并列的两个中枢决策机构中书与枢密院的合称。“中书”主文,习称东府;“枢密院”主武,习称西府。东西二府辅佐皇帝“对持文武二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初建政权时创立的制度。建立二府制的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即宰辅的权力,使国家的政治与军事的决策权,由两个机构分别掌握;两个机构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以加强皇权。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改革官制时,“议者欲废枢密院归兵部。帝(神宗)曰:‘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以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于是得不废”。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