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王夫之 |
释义 | 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薑斋。衡阳(今属湖南)人。晚年隐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学者称船山先生。明崇祯十二年(1639)与郭季林、管冶仲等人组织“匡社”。拒绝张献忠农民军礼聘。明亡,在衡山举兵,阻击清兵南下,战败退肇庆。曾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又到桂林依瞿式耜,后隐伏深山,研究、著述垂四十年。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辩证法和唯物论。认为宇宙是由“气”构成的物质实体,“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处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张子正蒙注·太和篇》)。又说:“太虚,一实者也。”(《思问录·内篇》)还运用“诚”、“实”、“有”等概念论述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实体“气”和客观规律“理”,两者不可分离:“天下岂别有所谓‘理’?气得其理之谓‘理’也。气原是有理底,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批评了程朱关于“理先气后”说。以“𬘡缊生生”说明“气”变化日新的辩证性质,认为“太虚者,本动者也”(《周易外传》卷六),“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周易外传》卷四),反对“废然之静”、“舍动言静”。指出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处于对立同一之中,“凡物,非相类则相反”,“万物之成,以错综而成用”(《张子正蒙注·动物篇》)。发展了张载“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强调“一之体立,故两之用行”,“非有一,则无两也”(《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但同时又肯定“互以相成,无终相敌之理”(同上)。还提出“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周易外传》卷五)。从“道器”关系出发建立历史进化论,反对保守退化思想。认为“习成而性与成”,人性“日生而日成”,随着环境习俗的变化而变化,反对先验的、一成不变的“人性论”。在认识论方面,批判了程朱陆王的“知先行后”、“知行合一”和佛教的“消所入能”的论点,强调行是知的基础,“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尚书引义·说命中》),“体用一依其实,不背其故,而名实各相称矣”(《尚书引义·召诰无逸》)。在逻辑思维方法上,批判了“名”(概念)的先天起源说,指出“名非天造,必从其实”,“知实而不知名,知名而不知实,皆不知也”(《知性论》)。指出“名者,人道之大者也”,概念在指导人们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认为“辞”是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与事物本质属性的确定,“夫辞,所以立诚,而为事之会,理之著也”(同上)。又说“辞所以显器,而鼓天下之动,使勉于治器也”(《周易外传》卷五),“辞”(判断)既能揭示事物本质,亦能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事物。但因事物变化发展,判断也具有相对性,“天下有公是,而执是则非;天下有公非,而凡非可是”(《周易外传》卷七)。肯定“类”在推理中的作用,提出“比类相观”的推论方法,认为“万物之成,以错(同异)综(屈伸)而成用”(《张子正蒙注·太和篇》),可据事物之间的同异作比较推论。伦理观方面提出“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天理周充,原不与人欲相对垒”;“私欲之中,天理所寓”;“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人情之通天下而一理者,即天理也”(《读四书大全说》)。认为人应体现崇高道德理想,“圣人尽人道而合天德”(同上)。美学思想上,强调成功的作品是心、物交融的结果,“含情而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薑斋诗话》)。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同上)。故“景中生情,情中生景”。政治上反对豪强大地主,维护封建中央集权,但又主张限制君权,提倡“宽以养民”,“以夫计赋役,而不更求之地”;“轻自耕之赋,而佃耕者倍之”(《读通鉴论》卷二)。著作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中哲学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噩梦》、《老子衍》、《庄子通》等。 王夫之(1619—1692)清思想家、文学家。字而农,号薑斋、夕堂,别号双髻外史、一瓢道人,更名壶。湖南衡阳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明亡时,曾在衡山举义兵抗清。兵败后退居肇庆,任南明桂王朝行人司行人。从瞿式耜军,瞿殉难后,决心隐遁,辗转于湖南、广东一带,最后居衡阳之石船山,从事著述,学者称船山先生。与顾炎武、黄宗羲被后人称为“清初三大儒”。其学兼精经、史、子,诗、文、词皆工。其文学理论,见于《夕堂永日绪论》、《诗绎》及《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中。论诗强调“以意为主”,反对“求形模,求比拟,求词采,求故实”,“立门庭与依傍门庭”。艺术上突出情与景在“神理凑合时自然拾得”。文兼擅骚、赋、骈、散,不染明代七子摹仿、公安浮滑、竟陵纤仄之习。邓显鹤谓“诗其余事,词旨深复,气韵沉郁”,徐世昌谓“楚材称雄,斯冠一代”(《晚晴簃诗汇》)。王闿运则以为“其诗境不能高”,“不离乎空灵妙寂而已”(《湘绮楼说诗》)。词芳悱缠绵,风格遒上,往往冲破音律限制。朱祖谋《望江南》词称为“万古湘灵闻乐地,云山韶濩入凄音,字字楚骚心”。叶恭绰以为“故国之思,体兼骚辨,言皆有物,与并时批风抹露者迥殊”(《广箧中词》)。著作有一百多种,后人合编为《船山遗书》。文诗词有《薑斋文集》、《薑斋诗集》、《鼓棹初二集》、《潇湘怨词》,后人辑为《王船山诗文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〇、《清史列传》卷六六、《国朝先正事略》卷二七、余廷灿《王先生夫之传》、王之春《船山先生年谱》。 王夫之 1619—1692清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崇祯时举人,明亡,隐居于湘西蒸左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 王夫之颖悟过人,勤奋好学。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陷衡州,夫之匿衡山双髻峰下。其父为献忠所执,夫之把自己全身刺伤,令人抬去换父归来,义军见他伤重,把他们父子二人一齐放回。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破北京,崇祯死。王夫之痛哭欲绝,数日不食。清兵入湖广时,王夫之在衡山起兵反抗,战败后又去肇庆,参加桂王政权,但朝纲不振。王夫之上疏参内阁王化澄结奸误国。王化澄欲害夫之,为高必正所救。会母病,返衡阳,至家,其母已死。稍后,瞿式耜战死桂林。康熙元年(1662),永历帝被吴三桂所害。王夫之知大事已不可为,遂浪游于语溪、郴州、耒阳、晋宁、涟邵之间。士人慕其高洁,从者甚众。最后归石船山,筑土室名曰“观生居”。晨夕读书,怡然自得。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称帝于衡阳,派人请王夫之写劝进表。王夫之说:“某本亡国遗臣,扶倾无力,抱憾天让。国破以来,苟且食息,偷活人间,不祥极矣。今汝亦安用此不祥之人为?”遂逃往深山,作《祓禊赋》。王夫之在观生居室内自题一联去:“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表明他一生穷经究理,誓不仕清的精神。在穷困潦倒之中,王夫之以惊人的毅力,写了《张子正蒙注》、《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一百多种、四百多卷书。他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噩梦》中说:“土地非帝王所得而私有”应为“耕者所有”。在《续通鉴论》中还指出,如果不是“以一人疑天下”,明朝就不会亡。 王夫之批判王守仁、陆九渊的“心学”,特别对陆、王“心外无物”的批判更彻底。同时也批判程、朱的“理在气先”的唯心主义观点。提出“气”是客观存在的,“理在气中”。还指出“气”是在不断变化之中。他驳斥了五行相克的说法,认为五行相克是“戏论”,不是穷究物理之人应该相信的。康熙三十一年,卒于石船山,自题其墓曰“明遗臣王夫之之墓”。自铭曰:“抱刘越石之孤忠,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邱,固衔恤以永世。”所著书三百二十卷,被录于《四库全书》的有:《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春秋稗疏》。还有《思问录》《正蒙注》《庄子解》《楚辞通释》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