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王充
释义
王充(27—约97)东汉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字仲任。出身“细族孤门”。年青时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勤奋好学,博通九流百家之言。历任郡功曹、州治中等。因与权贵不合,几次辞职。生活穷困,一生潦倒。勤于著述,著作宏富。称“元气”为天地万物之物质基础,“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论衡·谈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人也是禀受天地元气而成,“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论衡·道虚》)。反对天人感应论,批判祥瑞、谴告说和谶纬迷信。依据“烛火喻形神”的观点,抨击有鬼论,指出:“人之死犹火之灭也”,“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论衡·论死》)反对“生知”,主张“学知”,既强调“须任耳目以定情实”(《论衡·实知》),又重视“心意”,即思维的作用,并主张以“效验”作为检验知识可靠性之标准。反对当时儒者“好信师而是古”之风气,提出“汉高于周”之历史进化思想。然又认为国家之治乱安危,个人之贵贱寿夭均受“期”、“时”、“数”等必然因素的支配。“人之死生,在于命之寿夭,不在行之善恶;国之存亡,在期之长短,不在政之得失”(《论衡·异虚》),“世之治乱,在时不在政;国之安危,在数不在教”(《论衡·治期》),具有命定论的思想。其著作在《后汉书》本传仅提到《论衡》和《养性书》。《论衡·自纪》则说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四部。流传至今者有《论衡》八十四篇。
王充(27—约97)东汉哲学家,无神论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一生经历光武、明帝、章帝、和帝四朝。其先世居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出身“细门孤族”,祖父辈曾以“贾贩为事”。早年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汉书·王充传》)。因仕进无途,回乡“屏居教授”,中年曾任县及都尉府的掾、功曹,后入州为从事,转治中,皆为“吏属”性的小官。晚年辞职家居,以教书为业,并从事著述。先后写成《讥俗》、《养性》、《政务》和《论衡》。其治学强调“通明博见”,使《论衡》“乍出乍入,或儒或墨”(见《抱朴子·喻蔽》),被《四库全书》列为“杂家”。哲学上主张元气自然论,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始基,“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论衡·谈天》)。万物由天地“动行”。“施气”而自然产生,“天之行也,施气自然也;施气则物自生,非故施气以生物也”(《说日》)。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自然》)。还认为“天无上”,“地无下”,“天地不生,故不死;阴阳不生,故不死”(《道虚》),初步接触到世界的无限性问题。将天还原为自然物体,“夫天,体也,与地无异”(《变虚》)。认为天不具有精神作用,“天之自然”,“无口目也”(《自然》)。对当时盛行的“灾异谴告”、“天降祥瑞”等“天人感应”说和神仙迷信进行抨击,“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谴告》)。“阴阳之气以人为主,不说于天也。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明雩》)。“夫瑞应,犹灾变也……灾变无种,瑞应亦无类也”(《讲瑞》)。认为世上天象与人事的应合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外若相应,其实偶然”(《寒温》),或者是一种以已知的运行变化规律,将人事的因素附会上去,如“地固且动,太卜言已能动之;星固将自徙,子韦言君能徙之”(《变虚》),并以自然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在生死问题上,认为“人未死,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论死》)。指出“有血脉之类,无有不生;生无不死。以其生,故知其死也。”“死者,生之效;生者,死之验也。夫有始者必有终,有终者必有死”(《道虚》)。故“人之死,犹火之灭也”,“火灭不能复燃,以况之死人不能复为鬼明矣”(同上)。批判世俗鬼神迷信,禁忌和祸福报应观念,并由此反对儒家的厚葬和墨家的右鬼,认为儒家厚葬为害甚烈,“破家尽业,以充死棺;杀人以殉葬,以快生意”,“竭财以事神,空家以送终”(《薄葬》)。“墨家之议,自违其术,其薄葬而又右鬼”,“术用乖错,首尾相违,故以为非”(同上)。在形神观与认识论上,认为“人之所以聪明智慧者,以含五常之气也”。“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同上)强调精神对形体的依存关系,为后来范缜的神灭论奠定了基础。重视感官作用,主张“须任耳目定情实”(《实知》),并认为“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生)知者”(同上),反对当时流行的“神而先知”、“生而知之”的谬论。强调“效验”,指出“考察前后,效验自烈。自烈,则是非之实有所定矣”(《语增》)。还注意运用思维从因果关系上进行推理,指出“不徒耳目,必开心意”,“按兆察迹,推原事类”,“揆端推类,原始见终”(《知实》)。但又以为有千岁万世不变的知识,以及“问之学之不能晓也”的“不可知之事”(同上)。反对当时神学经学,认为“儒者说五经多失其实。前儒不见本末,空生虚说;后儒信前师之言,随趣述故,滑习辞语”,使“虚说传而不绝,实事没而不见”(《正说》)。在历史观上,赞成“仓廪实民知礼节,衣食足民知荣辱”的说法,看到社会治乱与经济生活的关系。反对崇古非今,看到上世“饮血茹毛”,下世“饮井食粟”;上世“岩居穴处”,下世“易以宫室”的历史进步。但又认为上世与下世之民“俱禀元气,元气纯和,古今不异”(《齐世》);故“上世治者”和“下世治者”皆为圣人,“前后不殊”,“古今不并”。陷入历史循环论。反对关于圣帝贤君的神化崇拜观念,认为“天地之性,唯人为贵”,圣贤同样禀受人气,将圣贤神化,是“失实离本”(《艺增》)。但又认为“世上治乱在时不在政,国之安危在数不在教”,“昌衰兴废,皆天时也”(《治期》)。有命定论和机械观的倾向,及宣扬瑞应说和主张妖祥说的表现,使其无神论的观点,不能贯穿全部。在“性”、“命”观点上,认为:“操行善恶者,性也;祸福吉凶者,命也”(《命义》),“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率性》)。主张人性有善恶,“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也”;但强调人性可以改变,“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率性》)。在美学上,认为艺术应该真实和有用,提出“真美”,反对虚妄言。主张“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指称”(《超奇》)。强调文章要为“世用”,“立真伪之平”(《对作》),达到“劝善惩恶”的道德教化作用。并主张作家的个性发挥,反对抄袭模拟古人,认为“饰貌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主张“名以所禀,自为佳好”(《自纪》)。还提倡通俗易晓的语言,反对古奥奇涩的文风,力求用“明言”、“露文”去“悟俗人”。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被视为异端,但广为流传,对以后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著作今存《论衡》。通行的《论衡》校注本有刘盼遂的《论衡集解》和黄晖的《论衡校释》。
王充(27—约97)东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寒门,少孤。后至洛阳,游太学,曾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为人不慕富贵。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后罢官家居,从事著述。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汉章帝特诏公车征,病不行。后卒于家。他批判“天人感应”论和谶纬迷信,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世界由“气”组成,自然界的“灾异”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论文强调内容,注重文章的实用价值,力主“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论衡·自纪》)。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批判贵古贱今的文学观,注重独创精神,提倡语言浅显通俗,力求书面语与口语统一。清刘熙载评:“王充《论衡》,独抒己见,思力绝人,虽时有激而近僻者,然不掩其卓诣。”(《艺概·文概》)著作今存《论衡》。生平事迹见《论衡·自纪》、《后汉书》卷四九。

王充  27—97?

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王充出身细族孤门,幼年丧父,乡里称孝。后至京师,在太学受业,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群书而不墨守章句。家境贫寒,无钱买书,常游书肆,阅所卖之书,一见之后,便能诵记,遂能博通百家之言。后归故乡,家居教授生徒,出仕任郡中功曹,以多次谏争不合郡守旨意,辞职而去。州刺史董勤辟王充为从事,转治中,后辞职还家。同郡友人谢夷吾,上书荐举王充才学无双,章帝特诏公车征辟,因病不行。年近七十岁时,还写下《养性书》十六篇,惜已散佚。永元中,病卒于家。其所著《论衡》八十五篇(其中的《招致篇》有目无篇,实存八十四篇),是一部极富于怀疑批判精神的杰作,以其三十年心血写成,王充自称其思想违背儒家之说,符合黄老之意,以道家自然之说立论,对自然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他否定了董仲舒以来把天说成有为有意志的人格神,认为天有意识地创造自然万物的理论。从无神论出发,王充区别天道和人事,批判了汉代统治者宣传的“君权神授”和谶纬、符瑞、灾异、祭祀、卜筮、禁忌,鬼神等迷信思想,他认为帝王也是人生的,不是天神的后代。所谓符瑞,都是“和气”产生的“常有之物”,并非天神的有意安排。帝王的主观感情不能影响天地的变化,自然灾异不是天神有意用以谴告帝王的。他还否认灵魂不灭,人死为鬼。认为自然万物皆由物质性的“气”构成,而人死之后,则血脉枯竭,精气灭绝,形体腐朽变为灰土,不会成为鬼。在认识论上,王充重视感觉经验,认为人要获得知识,须依靠耳闻目见,“生而知之”和“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事是没有的。同时,王充也重视理性思维,主张独自地思考和分析问题。认为为了探求知识,质问和驳斥孔子,也不“伤于义”“逆于理”。王充的这些观点打击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尊孔观念。其著述在汉末思解放过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2: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