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王世贞
释义 王世贞(1526—1590)明太仓(今属江苏)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右都御史王忬之子。少有才名,十九岁中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兵备副使。不附权贵,曾拒严嵩党羽陆炳请托;好友杨继盛被害后,为之发丧,结怨于严嵩。其父为严嵩陷害致死,解官救父,未成。隆庆初复得荐用,历官大名副使、参政、右布政使等。张居正当国,与之不合,罢官归。后起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右侍郎、南京刑部尚书。好古诗文,与李攀龙等结社,称“后七子”,为文坛盟主。攀龙死后,独主文坛二十年。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与“前七子”李梦阳等说相倡和。于史学亦是古非今,崇尚《史记》、《汉书》,否定史汉以下诸史。晚年持论有所变化,改而提倡“博古通今”。著作甚丰,主要有《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等。
王世贞(1526—1590)明诗文家、史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刑部主事。在京师与李攀龙、宗臣等人唱和,绍述前七子,名声日广。其父王忬为权臣严嵩害死,兄弟持丧归。隆庆元年(1567)赴阙讼父冤,吏部用言官荐,以副使莅大名,历仕浙江、山西、湖广、广西,入为太仆卿。万历二年(1574)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一再被劾罢,在南京刑部尚书任上又为御史黄仁荣所诋,乃移疾归。卒于家。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首领,与其同主文坛,李殁独操柄二十年,名扬海内。作诗以乐府古体冠于一时。其持论与前七子有一脉相承处,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提倡复古,晚年主张稍有改变,所作渐趋平淡。对戏曲也有研究。一生勤于著述。诗文结为《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读书后》等集。并写有诗文论著《艺苑卮言》,对当时文人创作影响颇大,其中附录四卷论及词曲书画,对南北曲产生及优劣所作评述时有创见,传奇《鸣凤记》一般也认为是他所作。另有史学著作《弇山堂别集》。此外尚有《艳异编》、《凤洲笔记》、《觚不觚录》等大量笔记杂著。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二八七、《国朝献征录》卷四五。

王世贞  1526—1590

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出为山东副使。时严嵩父子专权,杨继盛弹劾严嵩十大罪而被陷入狱。世贞竭力营救,既死,以棺殓之。嵩恨之,借故杀其父王忬,并免世贞官。穆宗即位,世贞偕弟世懋为父伸冤,得昭雪复官。后历任太仆卿、右副都御史、南京刑部尚书。世贞生有异禀,读书过目不忘。善诗,好古文。官刑部主事时,即与王宗沐、李先芳、吴维岳等结诗社,后与李攀龙同为文坛“后七子”领袖。攀龙去世,独操文柄二十年。前后七子中以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李攀龙最负盛名,有“何李王李”之目。论者称嘉靖七子中,元美才气十倍于鳞(李攀龙),当时名虽七子,实则一雄,影响颇巨。以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主张作文返其始以高其格,尽其变以广其体。其一生著述宏富,亦多变化。早年过分是古非今,晚年亦能深自反省,有较大改变。其文学观是包融百家,会通众说,既伟且杂。将李梦阳、何景明的文学复古运动喻为“天地再辟”,又批评其正变云扰,剽袭雷同。论文对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的文章虽持批评态度,亦不满于七子派的文章。肯定唐宋派倡导的平易、恣纵、自得的风格。论诗,提出将创新与变化融入拟议之中,以修正李攀龙的主张。对古人作文之法,世贞既重法又不泥法,提倡信手拈来,无非妙境,主张尚法与达意并举,意与法兼顾。提出才、思、格、调之说,认为诗之格调生于才气,与才气互为制约,格调主于情实,当先情实而后格调。在诗文创作上强调“剂”的重要,主张才与格、意与法、变与恒、意与象应持兼“剂”的态度,对于古与今之不同的文学流派亦取兼“剂”的态度。其诗以乐府古体最佳,散文记游亦所擅长。于戏曲尤有研究,其《艺苑卮言》,论述南北曲产生原因及其优劣,时有创见。据传所撰《鸣凤记》,以反严嵩为题材,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时代感,为传奇表现重大题材开了先河。另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世说新语补》、《凤洲笔记》、《弇州稿选》、《全唐诗说》、《弇山堂别集》、《弇州山水题跋》等。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3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