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满文的创制 |
释义 | 满文的创制明万历年间,满州没有文字,文件往来都必须学蒙语,把蒙古语译满语,才能相互交流。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努尔哈赤想把蒙古语编成满语。有人反对,认为学了蒙古语就懂得蒙古语,若再编成满语,我们都不认识。努尔哈赤反驳说“汉人念汉字,学与不学者皆知之,则不习蒙古语者不能知矣。何汝等以本国言语编字为难,他国之语言为易耶?”努尔哈赤进一步说:“写阿字下合一妈字,此非阿妈乎? (阿妈(ama)父也)厄字下合一脉字,此非厄脉乎? (厄脉(eme)母也)。吾意决矣,尔等试写可也。”于是自将蒙古字编成国语(满州)颁行。所以努尔哈赤亦是满州文字的创始人(《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到了皇太极时,命巴克什库尔缠创国书,以十二字头贯一切音。事后日趋精密,音义益详。康熙时,考虑到口传笔授或有同异,乃编辑《清文鉴》一书,而音译则未之及。到了乾隆时,又亲加订定,凡三十五部,子目二百九十二,每条以国书(满字)为纲,左列汉字切韵,右列汉语,又右则音以国书,而钦定新语悉皆载入,尤徵详备。信能包罗万象,综合七音,同文之盛,蔑以加于此矣(《清朝文献通考》卷218) 康熙御编《清文鉴》完成后,付与诸臣翻译,并发朱笔稿本七函,盖于清文精研义蕴如是。至乾隆时,以当时编纂诸臣未列三合切音汉字,且注中采掇经义,恐后人不明其义,妄行傅会,复命廷臣复加增订。凡二合、三合切音,不失毫黍;诠解务用常语,令读者了解;后又编入新定国语五千馀句,如古代官名、冠服、器用、花果、鸟兽等,另补编四卷附后。从此清文才算大备。此外,还编有《满州蒙古文鉴》、《同文韵统》、《清汉对音字式》、《清文启蒙》等书。又用清文翻译《四书》《五经》以及近代稗官小说等(吴振棫《养吉斋实录》。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