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温庭筠 |
释义 | 温庭筠(约812—866或824—882)唐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原名岐,字飞卿。温彦博后裔。貌寝,号温钟馗。早负才名,文辞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称温八叉、温八吟。然因行为不检,累举进士不第。精音律,善鼓琴吹笛。大中末,授方城尉。迁隋县尉,终国子助教。官微而好讥讽权贵,终身坎坷。诗与李商隐齐名,而成就不及,时称“温李”。词作辞采秾丽,多表现艳情生活,大部收入《花间集》,为花间派词人代表。原集已佚,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明曾益注、清顾予咸补注《温飞卿诗集笺注》。 温庭筠(约801—866)唐诗人、词人。原名岐,一名庭云,字飞卿。太原(今属山西)人。才思敏捷,长于律赋,相传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温八吟。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旧唐书》本传),又喜讥刺权贵,故屡试不第。徐商镇襄阳,署为巡官。后贬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花间集》称“温助教”。诗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又与李商隐、段成式皆工骈文,因三人排行皆十六,合称“三十六体”。其乐府古诗师法李贺,辞藻瑰丽,而含思悲凉。近体以咏史吊古见长,寄慨深长。即景小诗清丽可喜,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名句传世。通音律,“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新唐书》本传),是词史上第一位大量填词的文人。词以闺情相思为主,多写妇女的服饰体态和离思别怨。善于择取富有特征性的名物,构成特殊的意境和抒情氛围,采取含蓄委婉、隐约细致的手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词语华艳精美,词风香软绮靡,为花间词人之鼻祖。清张惠言评曰:“唐代词人,李白为首,而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词选》序)清刘熙载云:“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艺概》)近代王国维说:“‘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人间词话》)《菩萨蛮》、《更漏子》、《梦江南》等为其代表之作。有《温庭筠诗集》(又名《温飞卿集》)。另著有传奇小说《乾子》,原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多。王国维辑有《金荃词》。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九〇、《新唐书》卷九一、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温飞卿系年》。 温庭筠 812—约870晚唐著名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他是没落贵胄,才思敏捷、行为放荡,任性而不羁。常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得罪宰相令狐,又在试场舞弊,为人代笔,叉手八次,而成八韵,被称做“温八叉”,故屡试不第。他曾任隋县尉和方城县尉,官终国子助教。终身不得志,流落而终。他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他的诗多写个人沦落的感慨和青楼艳情,虽感情深切,但缺乏政治内容,远不及李商隐诗歌的思想成就。在形式上,温诗词藻华丽,秾艳精巧。其近体诗,有的体物精细。气韵清澈;其乐府诗,有吴歌、西曲以及梁陈宫体遗风,讲求声调词采之美。其《烧歌》、《过陈琳墓》、《经五丈原》、《苏武庙》、《达摩支曲》等,都尚充实可读。其《商山早行》中有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传诵人口。温庭筠长期出入歌楼妓馆,精通音律,熟悉词调,是唐代词作最多的作家。他的词多写爱情相思,色彩浓艳,情意缠绵,有着浓重的脂粉气,是“花间派”的首要词人。温词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细微幽深、秾艳精巧,对后世词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望江南》(梳洗罢)、《更漏子》(玉炉香)、《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或写女子的离愁别恨,或写春怨,都是他的代表作。原有词集《金荃集》,已不存。诸家选本《花间集》收有他的词66首,《全唐词》附词收有59首,《金荃词》辑有76首。另在《全唐诗》中存录其诗9卷,《全唐文》中存录其文1卷。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