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清河 |
释义 | 清河①先秦见于《禹贡》的河水(黄河)自宿胥口(今河南浚县西南)改道东行见于《汉书·地理志》的河水后,宿胥口以北河水故道内黄县以南一段,受黎阳县诸山泉流汇注,由原来的浊流变成清流,因而被称为清河。战国时清河在内黄县受洹水后折东北流经今河北馆陶县、清河县一带至山东平原县附近东注河水,成为齐、赵间一巨川,屡见《战国策》。汉初于清河下游地区置清河郡。武帝元封以后,馆陶县以下河水屡次北决为屯氏、鸣犊、屯氏别、张甲等河,清河下游为诸决河所截割淆乱,故道遂废。惟上游内黄县境内一段仍称清河水,见《汉书·地理志》。王莽时河水自濮阳县东决改走《水经》时河水道由今山东入海,旧时河北诸决河旋归堙塞,清、洹之水乃自馆陶县西北之清渊溢出东北流,穿清河郡境入勃海郡境行屯氏故渎、大河故渎至南皮县北北皮亭会合漳水,是为《水经》中的清河。东汉建安中曹操筑枋堰遏淇水入清河的上游白沟以增加清河流量,又凿平虏渠自清、漳合口下流参户亭(今河北青县西南木门店)下的滹沱河北入泒水,形成了一条上起枋堰之侧的枋头,经由白沟、清河、北皮亭以下的漳水,参户亭以下的平虏渠,和渠、泒会合以后的泒水直至海口的河北平原水运通道,在《水经·淇水注》里便把这条水道自清渊县以下全称为清河;相当于南起今河北威县南,东北流经清河县、故城县北、景县南,至东光县西,自此以下略循今卫河、海河入海。隋以后东光县以下被导为永济渠,东光县以上渐归堙废。②古济水自巨野泽北纳汶水以下,“因水色清深”(《水经·济水注》),别名清水。《战国策·燕策一》:“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水经·济水注》引何承天曰“巨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均指此。北宋以后通称清河,一名北清河。熙宁年间曾一度为黄河所夺。金元后又称大清河。巨野泽(以后变迁为梁山泊)堙废后,以大汶河为源,下游改道如今黄河。清咸丰五年(1855)自东阿县南鱼山以下为黄河所夺,清河之名遂废。今惟东平境内汶河分为南北二支,犹有大小清河为名,西北流注东平湖,又自湖北出为大清河,至鱼山下入黄河。③古泗水别名清水。《水经·泗水注》:“清水即泗水之别名也。”宋以后通称清河,一名南清河。熙宁年间曾为黄河所夺。金时黄河长期夺泗入淮。元以后今江苏徐州市以下成为固定的黄河河道。今山东济宁南、鲁桥至徐州一段又成为运河的一部分,清河之名遂废。惟下游自今江苏泗阳以下,岔分为大小清河二派入淮。明时犹沿用旧称不改。黄河初行北派大清河,中叶后改行南派小清河,未几大清河遂堙。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